當寶寶的臉上、手上、前胸、後背,佈滿了一小粒一小粒的紅疹,有的紅疹中央,還會出現大大小小的水泡,連口腔黏膜以及外耳道、頭皮上,都不能倖免於難,那麼,您家中的寶寶可能就是在出水痘了。
基本認識
水痘在台灣是非常流行的傳染病,四季皆可見其蹤跡,尤以冬末與春初為好發期,病患以一歲至十歲孩童為主,年齡愈大症狀愈嚴重。水痘具有極高的傳染力,在台灣約80%的兒童於十歲前會被感染,出過水痘的患者,病毒會滯留在其體內,一旦身體免疫能力下降時,病毒就會再度活化,形成帶狀皰疹。
何時就醫?
如果懷疑孩子感染水痘,應儘快帶他就醫,醫師會投藥減輕寶寶的不適,並且教家長觀察併發症的徵象。此外,出水痘若遇到下列狀況,亦應迅速就醫:
- 奇癢難耐,症狀一直惡化。
- 發燒長達4天以上。
- 結痂變大或流膿。
- 皮膚發紅、出現紅色條紋或紅色皮疹。
- 強烈頭痛、頸部僵硬、畏光、不斷嘔吐、一直昏睡、失去知覺、服用退燒藥後仍然持續發燒。
照護守則
- 首先要把幼兒的指甲剪短,以免因寶寶抓破水泡而感染及留下疤痕。
- 隨時保持手部清潔。
- 一般食物不需戒口,但忌吃蝦蟹及油炸食物、速食品、柑桔類水果。
- 如果寶寶發燒達39度,可遵照醫師囑咐服用普拿疼類退燒藥,但是絕對不能服用阿斯匹靈。
- 不少家長以為洗澡時容易將水痘弄破,就不敢給寶寶洗澡,其實皮膚上有許多細菌,若小朋友曾抓穿水痘又不洗澡,細菌一旦經破口入血,可能造成肌肉炎,甚至肌肉壞死,寶寶洗完澡時,不要直接擦乾他的身體或弄破水?,而應用乾毛巾輕輕地把水拍乾。
- 不要給寶寶喝熱的東西,應多給他清涼飲料及不辛辣的鬆軟食物。
- 孩子的食器要與家人的分開清洗。
- 水痘的傳染性極高,所以要將患者隔離至痂皮脫落為止。
- 避免在水痘流行期,帶出水痘寶寶出入公共場所。
- 讓小朋友多臥床休息,若有發燒可多喝水,並依醫師指示用藥(口服抗組織胺)。
止癢祕訣
- 水痘最擾人之處是「癢」,若小孩禁不住癢,拼命用手去抓、去搔,把皮層抓破,或把髒東西弄到皮膚裡,在抓破皮的附近會出現紅疹及疼痛,這時可使用含薄荷的止癢藥(Calamine)來止癢。
- 不要在孩子面前提及「癢」字,如果孩子真的感到很癢,可以幫他輕拍患部,同時不要讓寶寶穿太多衣服,以免出汗引起搔癢。
- 以濕毛巾輕敷幼兒癢處,另外,在開始的幾天,每隔3、4小時給寶寶冷水或溫水浴,或在水中加入蘇打粉(1杯或4湯匙),勸告孩子不要用手去抓患部,較小的寶寶必要時可以給他戴上手套。
- 避免因孩子活動劇烈出汗,而刺激皮膚產生搔癢,宜誘導寶寶做較靜態的活動。
兒童發燒生病處置建議
台灣兒科醫學會 2011年11月22日
1. 發燒的現象:發燒的定義為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 ≥ 38OC,人體生病引起的發炎反應會讓體溫的定位點提高,所以造成發燒現象。一開始發燒的時候,小孩可能會覺得冷、四肢冰冷,這是體溫設定點提高的結果。一旦體溫提高到設定點之後,四肢變成溫熱,也不會有明顯怕冷的感覺。過一段時間或使用退燒藥以後,體溫定位點下降,小孩可能會覺得熱,並開始流汗退燒。
2. 體溫的測量:肛溫最接近身體內部的中心體溫,耳溫與肛溫的相關性很高,但三個月以下嬰兒的耳溫與中心體溫的相關性較差。口溫平均比肛溫低,腋溫平均比肛溫低。一個月以下或體重很低的新生兒,不適合量肛溫與耳溫,可考慮量腋溫或背溫。
3. 發燒的影響: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反而可能延緩疾病的康復。人體對發炎反應引起的發燒有調控機制,所以一般不會超過41OC。有些家長會擔心如果沒有積極退燒,小孩體溫可能一直往上飆高,其實人體的體溫調控機制不會讓體溫無限上升。坊間小孩腦子燒壞的傳說,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而留下神經後遺症,與發燒無直接因果關係。
4. 危險的病徵:發燒的有無、體溫的高低都不一定能代表疾病嚴重度,兒童生病時,重要的是觀察有無重症的危險病徵。無論有無發燒,如果兒童出現下列情形,宜儘速至兒科專科醫師處診治:
l 三個月以下嬰兒出現發燒
l 尿量大幅減少
l 哭泣時沒有眼淚
l 意識不清,持續昏睡、未發燒時燥動不安、眼神呆滯
l 痙攣、肌抽躍、肢體麻痺、感覺異常
l 持續頭痛與嘔吐
l 頸部僵硬
l 咳痰有血絲
l 呼吸暫停、未發燒時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吸氣時胸壁凹陷
l 心跳速度太慢、心跳不規則
l 無法正常活動,例如不能爬樓梯、走小段路會很喘
l 皮膚出現紫斑
l 嘴唇、手指、腳趾發黑
5. 退燒的時機:如果體溫沒有太高也沒有引起特殊不舒服,並不需要積極退燒,尤其體溫沒超過39 OC的時候。然而,發燒對於下列情形的負面影響較大,當體溫超過38°C 以上就可考慮積極退燒:
l 慢性肺病
l 併發心臟衰竭之心臟病或發紺性心臟病
l 曾有熱性痙攣或曾有癲癇發作
l 嚴重神經肌肉疾病
l 慢性貧血
l 糖尿病與其他代謝異常 (例如先天酵素缺乏)
l 孕婦
l 其他因為發燒而有特殊不適症狀
6. 退燒的方法:冰枕、溫水拭浴等物理退燒法,並不會改變發炎反應引起體溫定位點的異常上升現象,所以不會有退燒效果,反而可能造成發燒兒童額外的代謝負擔,單純注射點滴也沒有退燒效果。衣服穿太多、中暑等體溫定位點正常而只是產熱與散熱失調的情形,或使用退燒藥以後開始散熱流汗的時候,使用物理退燒法才有些幫助。各種退燒藥物中,除了阿斯匹靈不可用於18歲以下兒童之外,其他口服與塞劑均可於必要時適量使用。
7. 後續的處理: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造成醫療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其目的在帶給兒童短暫的舒適。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其中有些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家長必須注意有無第4項所列的危險病徵,並持續遵從醫矚追蹤治療。
兒童睡冰枕 難退燒 居家照護
潘俊伸醫師提醒,當幼童發燒至39度時,應盡快就醫治療,但若只是37到38度的輕微發燒,可依下列方法,在家進行退燒;或者就醫後,家長也可用這些方法緩解幼童不適。
避免整夜睡冰枕
錯誤:一般認為把冰枕置於額頭或後腦袋可幫助散熱,舒緩頭痛的症狀。
正確:發燒是中樞神經受到病毒入侵刺激使體溫上升。用冰枕退燒,皮膚與冰冷物接觸,雖然可暫時局部降溫,但接觸久了皮膚會刺痛及麻木,且幼童的肌肉活動力不夠,無法移動身體或頭部來避開冰冷物,可能增加代謝的負擔,不建議使用。
寬鬆衣服利散熱
錯誤:因發燒而感覺冷時,一昧的穿厚衣服或蓋厚被子來發汗。
正確:發燒時穿太多衣服會造成悶熱,使體溫更快速上升,且悶熱時穿著被汗水沾濕的衣服,讓身體更不舒服。除了剛發燒的第1到2天有畏寒的感覺時應注重保暖,若孩童體溫持續偏高,應要穿寬鬆衣物,以利皮膚散熱。
保持環境的通風
錯誤:發燒的人應避免吹到風,最好將門窗緊閉。
正確:適當降低室內溫度、加強空氣循環,病人的體溫降得比較快;可開冷氣或風扇,但不要對著身體直接吹。
毛巾沾溫水擦身
錯誤:泡冷水可減低身體的高溫和發燙。
正確:發燒時應該用溫水擦拭身體來降溫,避免泡冰水或用冷水擦身體,以免血管收縮太快,幼童身體不能負荷,更不舒服。
用藥治療
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 家醫科 醫師吳岱穎指出, 通常 醫師會開立非類固醇消炎藥緩解兒童發燒症狀,但家長 應在 醫師處方下使用,不要自行到藥房買退燒藥,以免引發嚴重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