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長期腰背痛 竟是攝護腺癌導致

 

健康醫療網/鄭人豪報導)1名62歲男性,雖有解尿不順等現象,但身體一直都硬朗,儘管這一兩年開始出現下背痛等問題,也認為可能是太疲勞所導致,並不以為意,直到腰背痛的現象越來越嚴重才就醫治療,經檢查發現,竟已是攝護腺癌末期。

攝護腺癌是男性的隱形殺手,根據統計,在台灣發生攝護腺癌的死亡率已有逐漸增加的趨勢,且在男性癌症死亡中占第七位,顯示攝護腺癌對國人健康以產生威脅;彰濱秀傳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建翔表示,尤其50歲以上的男性,應每年就做一次攝護腺檢查,才能有效降低罹患攝護腺癌的風險。

攝護腺癌初期並沒有明顯徵兆,容易使人疏忽,尤其臨床上攝護腺癌合併脊椎骨轉移後骨折案例最為常見;王建翔醫師說,通常治療良性攝護腺肥大合併下泌尿道症候群,多以服藥或手術治療為主,即可恢復正常排尿,但若有攝護腺癌的疑慮,則需以切片檢查來確診。

攝護腺位於膀胱出口處,包圍著尿道,許多年紀大的男性,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肥大,多少會影響排尿功能,雖台灣診斷技術進步,能診斷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也逐年增加,但仍須仰賴民眾養成定期檢查的習慣;王建翔呼籲,尤其有家族病史的民眾,更需提早於40至45歲開始接受檢查,且最好盡早開始攝護腺保養,像是避免攝取過多刺激性等食物,才能真正降低罹患疾病的風險。
 

攝護腺癌的症狀
  由於攝護腺癌生長緩慢,多數人並無明顯症狀,當症狀出現時,通常是類似良性攝護腺腫大(如排尿困難、流量小、常有強烈尿意、血尿、排尿時有灼熱感)。當癌長出攝護腺體侵入鄰近組織時,有時會擴散至鼠蹊部的淋巴結,可能因而經由血液或淋巴液系統轉移至全身。攝護腺癌常轉移至骨骼,尤其是脊椎骨,因此骨頭痛也是攝護腺癌的可能症狀之一。

攝護腺癌的症狀與診斷                                          長庚醫院 血液腫瘤科 王正旭醫師

  隨著醫療的進展和壽命的延長,攝護腺癌的病人也急劇的增加。由於解剖位置的關係,攝護腺癌的臨床表現相當多樣化,本文謹就常見的症狀加以說明,並闡述目前攝護腺癌診斷的新進展,提供大家參考。

  攝護腺位於骨盆腔內,在膀胱出口下方,環繞著尿道,所以當攝護腺出現病變時容易引起泌尿系統的症狀。攝護腺的腺體組織分佈在三個不同的區,即中心區、週邊區和過渡區,其中中心區約佔了所有腺體構造的25﹪而過渡區約為10﹪,這兩區域貼著尿道,所以當腺體癌化時,會像良性攝護腺肥大一樣,壓迫到尿道而出現頻尿、滴尿、遲尿等尿路不順的症狀,約有20﹪的攝護腺癌發生在過渡區,另外約5﹪到10﹪發生在中心區,所以約有三分之一攝護癌病患的臨床表現和良性病變無法區分。

  另外三分之二的攝護腺癌則衍生自週邊區,除非腫瘤大到相當程度,否則長在這裡的癌症,臨床上不容易出現症狀。幸好攝護腺週邊區的位置很靠近直腸前壁,所以經由肛口可以直接用指診探查到這部分的攝護腺病變情形,得以儘早診斷。由於骨盆腔內有豐富的神經分佈,所以當攝護腺癌腫大時也會造成疼痛甚至陽萎的現象。若是侵犯到膀胱或尿道時,則會有血尿發生。少部分會壓迫到兩側的輸尿管或尿道而導致腎功能失常甚至變成尿毒症。

  其實,有部分的攝護腺癌病患是因為骨頭疼痛,經檢查後才知道是第四期的攝護腺癌,局部的症狀反而不甚明顯而被疏忽掉了。所以上了年紀的男性朋友,若有不明所以的腰酸背痛時,得當心攝護腺癌合併脊柱轉移的可能性。另外也有少部分的患者因貧血、體力不好,經診察才確定是攝護腺癌轉移到骨髓所造成的。

  以往,攝護腺癌常常到了很嚴重甚至已經發生轉移了才得到診斷與治療,所以預後很不好,但是早年因為病患不多,所以沒有引起重視。但是隨著人口老化後,攝護腺癌病患隨之大增,於是大規模篩檢以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成為防護攝護腺癌重要的方針。加上攝護腺的部位容易檢查,而且癌症初期的治療和預後良好,是以透過廣泛而有效的篩檢,可以給大眾更好的保障。目前攝護腺篩檢的方法,包括經由直腸指診、超音波檢查以及血清攝護腺特殊抗原(PSA)檢查等三種,相輔相成,茲分別說明如下:
直腸指診是檢查醫師用手指探入肛門直腸觸摸攝護腺,藉以了解攝護腺是否有腫塊或不正常硬化的現象。具經驗的醫師往往可以透過直腸指診作最基本的篩檢,一方面可以掌握攝護腺有無其他病變,若有問題則同時可以評估病灶的大小與範圍。但是對早期而且無法觸摸到的腫瘤,直腸指診的效果就顯現不出來。這時有需要藉助檢查儀器的幫忙,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可以將這些較細小的病灶偵測出來,然後用超音波導引到病變處抽取細胞化驗,一旦證實有癌細胞存在,再根據疾病實際狀況擬定治療計畫。

除了指診和超音波檢查有助於及早偵測到癌病灶外,目前還可以利用驗血來作篩檢。大約20年前,一位華裔美國醫生從攝護腺組織抽取出一種特異性非常高的蛋白質,這種在人體的其他細胞幾乎找不到的蛋白質,他稱之為攝護腺特異性抗原(PSA)。目前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作為癌症篩檢的工具大致上已經可以確認,需要瞭解的是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僅具有攝護腺的特殊性,而不是具有攝護腺癌的特殊性,所以攝護腺出現病變如攝護腺炎或攝護腺增生肥大時,攝護腺特異性抗原都有可能會升高,所以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升高並不代表已罹患攝護腺癌。另外抽血檢驗的時間也有影響,一般而言,做完直腸指診或超音波檢查後再驗血的話,約有10%的受檢者其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濃度會輕微上升,但尚不至於造成判讀上的誤差。若是做過攝護腺穿刺或刮除手術的話,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濃度會明顯上升,而且會持續約2星期之久,所以一般建議,做過攝護腺穿刺或刮除手術後,應間格4到6週再抽血檢查,才不會造成困擾。

  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方法有很多種,一般都把閾值訂在4ng/ml,若是檢驗值超過這個數值就要做進一步的檢查,包括更仔細的指診和超音波檢查。若只是輕微上升,而且指診和超音波檢查也無法分辨是良性增生或惡性腫瘤時,加測游離型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便可以幫忙做進一步的鑑別診斷。通常游離型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對全值攝護腺特異性抗原的比值愈高時,良性增生的可能性就愈大。但是有些攝護腺癌細胞不合成或不分泌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到血液中,所以並不是所有攝護腺癌病患的血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濃度都會上升,這些病人就得仰賴直腸指診或超音波檢查才有早期診斷出癌症的機會。

  據統計,以血清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濃度4ng/ml當閾值時,偵測到攝護腺癌的敏感度約6成到8成,特異性約6成到7成,預測準確度為4成到5成。這些以PSA篩檢出來的病患,經開刀後證實有7成5的病灶仍侷限在攝護腺體內。因為其中有部分病人其癌灶不會持續惡化,所以即使不處理也不會危及生命。所以雖然到目前為止尚無法完全認定攝護腺癌的篩檢或早期診斷會帶給這些病患有意義的影響,但部分病患的確因篩檢或早期診斷而得以治癒其癌症,所以目前仍鼓勵60歲以上男性朋友應定期做攝護腺的檢查,包括檢驗攝護腺特異性抗原濃度和直腸指診,以掌握個人的健康狀況。至於60歲以下男性朋友是否有此必要則仍無定論。

 

國人攝護腺癌的現況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近年來國人攝護腺癌的發生率與死亡率均呈逐年增加之情形。近二年國內每年有超過一千位攝護腺癌新病例被診斷出來,民國89年攝護腺癌的死亡率已躍升至國人男性癌症死亡疾病之第八位。民國68年國內僅有98位攝護腺癌新病例,84年已上升至884位,年齡標準化發生率達7.2人/十萬人口。89年有635人因攝護腺癌死亡,死亡率為5.59人/十萬人口。攝護腺癌好發年齡在65 ~ 75歲之間,近年來由於醫學進步,經由早期的診斷及各種有效的治療方法,攝護腺癌的五年存活率可達70%左右。

攝護腺的構造
  攝護腺是男性的重要生殖器官之一,與泌尿系統緊密連結,它是一個很小的腺體,負責分泌精液中的液體部分。
攝護腺位於膀胱下方、直腸前面,外形像核桃,圍繞著尿道,尿道是將尿液由膀胱帶至陰莖外的導管;射精時,攝護腺所分泌的精液會經由小孔進到尿道壁中。
攝護腺由三葉組成,外層覆有被膜,兩側為精囊,精囊為一對囊狀腺體,負責分泌精液,精囊下有輸精管,輸精管會將精子帶離睪丸,睪丸則專門製造精子,同時也製造睪脂酮,用來控制攝護腺的生長及功能。

攝護腺的疾病
  年輕男性的攝護腺通常是健康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攝護腺往往成為許多困擾的來源,最常見的三種問題為發炎(攝護腺炎)、攝護腺增大(良性攝護腺腫大/BPH)、以及攝護腺癌,這本小冊子主要介紹的就是攝護腺癌。

攝護腺健康評量
  直腸指診是攝護腺健康評量的標準醫學診斷技術。受檢者向前彎腰趴在檢查台上,醫生以戴手套加潤滑劑的手指伸入受檢者直腸,去觸診攝護腺體的後側部位,除了感覺腺體大小,醫生亦評估腺體的結構和硬實度。醫生藉此尋求一些重要問題,如腺體彈性是否改變?是否有任何疑為癌的硬塊?是否有東西長在腺體上?

  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來自攝護腺體的細胞,抗原在血液中可被簡單血液測試檢測出並定量,當攝護腺體增大時,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也增加,攝護腺癌發生時,攝護腺特異性抗原也增加。
醫生一般以抗原指數在4(奈克/毫升)以下為正常,4~10為輕微增高,10~20為中度增高,20以上則為高度增高,多數攝護腺增生患者的特異性抗原值是在10以下。

  然而有些因素會影響特異性抗原的指數。有些人的指數本來就比一般人高,而隨者年紀增加,指數亦隨之增高,尚有種族之間的差異,如美國黑人指數較高,美國白人次之,日本人最低。另外如攝護腺炎、攝護腺的活體組織檢驗和攝護腺移植都會暫時性增加,特異性抗原的指數。
  Transrectal Ultrasound (TRUS)這個方法是以一個小探測器伸入直腸,此探測器會發出和接收高頻率音波,發出的音波遇到攝護腺體反彈,經接收而將訊號轉成影像。音波在癌的部位產生和正常組織不一樣的反彈訊號,而操作者的技術、裝備的品質直接影響到TRUS的準確度。單就TRUS檢測並不足夠篩檢出攝護腺癌,但醫生發現在直腸指診或特異性抗原檢測為疑似攝護腺癌患者時,這時TRUS檢測就非常有用。 TRUS也用於引導攝護腺體不正常部位的組織切片、估計攝護腺體體積來作為特異性抗原(PSA)濃度的計算、植入式放射治療的定位。

攝護腺癌的危險因子
  危險因子是指會增加個人得到癌症的因素,擁有這些因素並非一定會造成癌症,而是在統計上與個人得到某一癌症有正相關的因素。對攝護腺癌而言,年紀是其中一項因素,年紀越大,得到攝護腺癌機率也越大,攝護腺癌病例有75%是年紀大於65歲的人,小於60歲的病例就只佔有7%,攝護腺癌病患平均年紀為72歲,種族是另外一項危險因子,非洲裔美國人是美國所有種族發生率最高的,為美國白人的三倍之高,相對的亞洲裔移民者攝護腺癌發生率最低;家族遺傳也是重要因素,例如父親或兄弟有攝護腺癌病史的人,其機率為一般人的10倍以上發生率。研究人員更近一步調查賀爾蒙、遺傳因子、飲食、環境及其他生活型態轉變等等與攝護腺癌的關係,例如一些國家(如中國、日本人)的低脂肪飲食習慣,只有少數人被診斷出為攝護腺癌,然而當他們移民至美國,其下一代有較高的發生率。研究人員也研究男性結紮與攝護腺癌關係,有些研究顯示結紮會增加攝護腺癌的發生率,但也有研究顯示並沒有相關性。

攝護腺癌的症狀
  由於攝護腺癌生長緩慢,多數人並無明顯症狀,當症狀出現時,通常是類似良性攝護腺腫大(如排尿困難、流量小、常有強烈尿意、血尿、排尿時有灼熱感)。當癌長出攝護腺體侵入鄰近組織時,有時會擴散至鼠蹊部的淋巴結,可能因而經由血液或淋巴液系統轉移至全身。攝護腺癌常轉移至骨骼,尤其是脊椎骨,因此骨頭痛也是攝護腺癌的可能症狀之一。

攝護腺癌的診斷方式
  如果從您的症狀、直腸指診或血清PSA檢測為陽性時,您的醫生會建議您做組織切片。如同其他癌症,攝護腺癌可用顯微鏡檢驗腫瘤組織準確得知。泌尿科醫師會以直腸超音波探測器定出攝護腺體位置,再以切片針刺入攝護腺體可疑的區域,再經針管吸取組織,取下腺體組織交由病理科醫師以顯微鏡觀察組織細胞變化。當組織切片是因為過高的血清PSA值,而不是肛診發覺異常區域時,醫生通常會在攝護腺體的不同部位隨機取六個以上的組織,這可以幫助發現癌的擴展與大小。

如何預防攝護腺癌
  研究人員正嘗試以藥物來抑制潛伏的攝護腺癌前期細胞發展為惡性的癌,美國國家癌症署的攝護腺癌預防研究追蹤55歲以上,共18,000健康男性人每日服用finasteride(通常用於治療良性攝護腺腫大),持續7~10年,也有較小規模研究其他藥物對預防攝護腺癌的效力。
  

由於攝護腺癌在低脂、高纖飲食族群中發生率較低,因此科學家意針對改變飲食習慣能否預防攝護腺癌的發生做研究。目前尚無證據顯示由高脂低纖轉變為低脂高纖是否有效,但有小型研究針對高危險群或治療過的攝護腺癌患者改變他們飲食為低脂高纖來做研究。其中一項研究發現食物料理中以蕃茄為材料,特別是蕃茄醬加橄欖由烹煮的人們,有較低的比率發生攝護腺癌。

 

攝護腺癌的治療選擇包括了:手術切除、放射線治療、荷爾蒙療法及化學治療,有時候病人會同時接受兩種以上的治療。

 

因為有分期數,有些醫生會採用二種方式治療方式還蠻多的~荷爾蒙療法都還蠻常看見的~

攝護腺癌分成第一期到第四期

第 一 期 :腫瘤位於攝護腺體內,只有在顯微鏡下才能發現病灶。

第 二 期 :腫瘤侷限於攝護腺體內,但丁以由肛門指診發現病灶。

第 三 期 :腫瘤己穿出攝護腺被膜之外,或己經侵犯到鄰近組織,如儲精囊。

第 四 期 :己擴散到骨盆腔的淋巴結及身體其他器官(如骨頭)

 

攝護腺癌的治療有時會影響性行為、排尿,以及一些其他的身體功能,所以除了以疾病期別、病人年齡及病人身體狀況考量外,還需尊重病人自己的選擇。

 

 第一期、第二期 :如果預估病人的生命存活小於10, 譬如說患者是年紀很大的老人家 , 這樣的病人我們可以採取觀察的方式 , 不急著做治療。但如病人身體狀況良好,預期生命存活很長的話(例如10年以上) , 則建議病人做根除性攝護腺切除手術或放射線治療。

 

第三期 :這類的病人建議做放射線治療或荷爾蒙治療,或者兩者合併。 放射線對尿道的反應,最好的解決方法是鼓勵多喝水多解尿,偶爾配合藥物的使用,以促進尿道細胞的代謝更新。

 

第四期 :對於有遠端轉移的第四期病人 , 荷爾蒙治療將是其主要的療法 , 有時再以放射線治療來對付因癌腫瘤在身體各處引發的疼痛等問題 , 以提高病人生活的品質。

以上多少治療一定會有副作用,所以術後完黃金時間五年內要特別注意是否有轉移或著 PSA是否有上升~

攝護腺癌治療(前列腺癌治療)

 

攝護腺癌治療

一個很基本且很重要的攝護腺癌治療(前列腺癌治療)概念是「早期發現及選擇適合的治療方式」。平心而論,不管是那一種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治療的方式,都有其優缺點存在,也沒有某種的攝護腺癌治療方式,是適合每一位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患者的。以我們的臨床經驗來說,有很多攝護腺癌患者的確是在早期就發現罹患攝護腺癌,然而讓人感到可惜的是,當患者知道自己罹患攝護腺癌時,往往會表現出難以置信並且亂了方寸,縱使主治醫師有盡其本份作出治療的建議,但有時候卻被患者或家屬用他們自己的思考模式所否定;故應該要做的積極治療並沒有開始,取而代之的卻是到處再求診,希望得到不一樣的診斷結果,因此也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

 

拖延的結果是付出更多的醫療費用,家屬們也花了很多時間來陪伴及照顧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攝護腺癌患者本身所受的痛苦也增加,更重要的是在這期間攝護腺癌病情並沒有改善,而且更因時間的拖延,癌細胞已經擴散到其他部位,情況反為變得更不好,讓後續的攝護腺癌治療變得更加複雜。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早期發現攝護腺癌,應馬上跟主治醫師詳細討論病情,並瞭解各種攝護腺癌治療方式對自己病情的幫助,最重要的是配合主治醫師的治療建議,進行積極的治療,這樣不但省時、省事、省錢,最重要的是得到比較理想的結果。

 

 攝護腺手術治療通常會用於早期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或者是曾接受放射治療但效果不佳的攝護腺癌患者。最常用的手術方式是恥骨後前攝護腺除術,主治醫師會從下腹部的切口進行切除攝護腺、精囊和鄰近之組織;另一種手術方式則是經會陰攝護腺根除術,其傷口會位於會陰部,也就是陰囊和肛門之間。據統計約有 70% 的攝護腺癌患者可藉由手術將攝護腺癌治療完成。

 

攝護腺根除術對於癌細胞範圍僅於攝護腺內的患者相當有效,然而在進行手術的過程中,在所難免的會傷到一些神經組織,不多不少的會影響到患者的生活品質,手術後最常見的併發症是小便失禁和性功能障礙;據統計大約有 40% 的攝護腺癌患(前列腺癌)者在手術後有小便失禁的情況,此通常是發生在打噴嚏、咳嗽或大笑的時候。

 

性功能障礙是指患者的陰莖無法勃起,或無法維持足夠的硬度,以致無法進行性行為。有這種情況的患者,其陰莖知覺大致上是正常的,受到刺激也能達到高潮,然而勃起和射精的功能卻很不理想。如果服用一些藥物如威而鋼 (Viagra)、犀利士 (Cialis)、樂威壯 (Levitra) 等,可能會使得患者的性功能恢復一些。若是患者非常在乎勃起功能,也可以考慮植入人工陰莖,以維持性生活的品質。如果患者的癌細胞侵犯的範圍很小,也可以用較小規模的攝護腺癌治療(前列腺癌治療)手術,設法減少神經的傷害,以避免小便失禁和性功能障礙。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治療中的放射治療,是以集中的輻射線破壞攝護腺內的癌細胞,所謂的游離性輻射能破壞 DNA 的結構,使癌細胞無法持續增長 (手機或電器產生的電磁波不會改變細胞內的分子結構,稱為非游離輻射)。而用於攝護腺癌的放射治療又可分為外部照射和近接治療。

 

外部照射是用輻射源 (如鈷-60) 或直線加速器產生的輻射線對準攝護腺,並採用多個不同的入射角度來進行,以減少對皮膚和週邊組織的傷害。通常的做法都會先將總輻射劑量計算好之後,分成 30-40 個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治療治療療程,每天到治療室照射一段時間。

 

近接治療則是將放射源的針或顆粒,依矩陣方式排列,置入攝護腺內,讓其在體內持續發揮治療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效果。這方式所用的放射源較早前是用鐳,目前則多使用碘-125 或鈀-133,用管狀的針在超音波監視下經由會陰部推入攝護腺,並永久留在體內。新式放射源的半衰期約 60 天,它釋出伽馬射線 (γ-ray),是屬於穿透性低的,所以家屬不用耽心會被輻射線傷害。患者可以自由行動,不必天天上醫院報到。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治療中的冷凍治療則較不具侵略性,也不需全身麻醉。冷凍治療的做法是從會陰皮膚插入一根金屬棒,以超音波導引伸到攝護腺,然後使用液態氮冷卻該金屬棒,將周圍組織冰凍於攝氏零下 196 度,它的原理是攝護腺細胞內的水若是結凍的話,細胞也就死了;與此同時,尿道會插入一支充滿溫液體的導尿管以免尿道結凍。冷凍治療可以減少排尿的問題,但是性功能障礙的可能則會提高到 90%。如果冷凍治療是用來作為攝護腺癌的初期治療的話,其效果是不如切除手術或是放射治療的;但如果是用來治療放射治療後復發的癌症,則比根治式攝護腺切除術要來得好。

 

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治療中的荷爾蒙治療 (Hormonal therapy),是運用內科或外科的方法,使攝護腺癌細胞無法獲得二氫睪固酮 (DHT) 、在攝護腺中產生的一種荷爾蒙、使大部份攝護腺癌細胞能夠生長與擴散。阻止二氫睪固酮 (DHT),通常使得攝護腺癌停止生長甚至萎縮。然而荷爾蒙療法在攝護腺癌治療中比較少治癒的案例,原因是癌症最初對荷爾蒙療法有反應,但在一到二年以後,癌症對治療會產生抵抗性。因此荷爾蒙療法,通常用於已經擴散的攝護腺癌,或者用於某些作放射治療或手術的病人,幫助防止攝護腺癌的復發。

 

至於使用奇美醫院引進的高科技設備的電腦刀 (CyberKnife) 攝護腺癌治療(前列腺癌治療)法,它先進的腫瘤掌控技術,可以與呼吸同步的精確定位腫瘤所在位置,在治療過程中大幅降低對正常的細胞及神經造成不必要的傷害,所以在攝護腺癌治療後大幅降低引起如勃起功能障礙、尿失禁等嚴重的副作用,這可以讓攝護腺癌患者在相對舒適的環境及無後顧之憂的條件下進行攝護腺癌治療,加上療程較短,不需要住院,患者可以保持正常的生活,因此用在攝護腺癌治療上是相當適合的。

常用的攝護腺癌(前列腺癌)的治療方法為 

1.根除性治療:攝護腺切除手術可根除所有攝護腺內的癌細胞。適合手術的為較早期的,T1期及T2期或輕微之T3期的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根除性切除攝護腺癌,必須拿掉全部攝護腺,骨盆腔的淋巴腺、貯精囊及部份輸精管,手術死亡率雖低,但病人大都失去性能力及發生尿失禁。 

2.荷爾蒙治療:腫瘤已侵犯到攝護腺包膜或臨近器官期別為T3、T4時,開刀手術較不適合,可採用荷爾蒙治療,它是去除體內的男性賀爾蒙,一旦少了男性素,癌細胞就會萎縮甚至消失,有85%左右的病人血中PSA值大約可在一個月左右降至正常值,但相對的性功能也會受影響,且如果平均一年半至兩年後癌細胞又復發, 此時賀爾蒙療法就無效了。 

3.放射治療:放射線治療是攝護腺癌患者另一種治療方式,多用於不能接受開刀的病人。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是利用放射線破壞癌細胞,並抑制它們生長及分裂,療程約需30~40次的照射,治療療程仍是有副作用與不適感。放射線療法亦是局部治療,只能殺死治療區域的癌細胞。對於廣泛性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患者,放射線治療可能用來減輕疼痛或其它問題。

攝護腺癌|奇美醫院電腦刀治療副作用少 

目前對於局部未轉移攝護腺癌,有新的放射治療方式是採用電腦刀放射手術來治療局部腫瘤,電腦刀放射手術是結合放療與開刀手術的優點,而克服它的缺點研發而成,原理是透過高效能電腦控制的機器人手臂,將高劑量的放射線精準的打在腫瘤上,因機器人手臂有六個活動靈活動關節,能產生1560個方向,避開腫瘤附近的重要器官,所以可以將副作用降到最低並減少正常器官功能的受損,治療過程不需開刀,約3~5次的治療即可達到手術的效果,對於較早期T1期及T2期或輕微之T3期的攝護腺癌(前列腺癌)患者而言,是一種不錯的選擇,至於攝護腺癌有侵犯臨近器官的病患可配合臨床醫師與電腦刀團隊醫師的合作,以電腦刀放射手術再配合其他療法,達成對病患最佳的整合性的治療。 

早期發現攝護腺癌的治癒率可達90%,末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只有10%,過去病患經治療後,常會發生性無能,與大小便失禁,電腦刀放射手術治療的新技術可以降低這些問題的發生率,一般攝護腺癌(前列腺癌)復發率高,所以治療後的追蹤極為重要,必須定期回診,確定癌症是否復發。追蹤檢查包括X光攝影、骨骼掃瞄、電腦斷層攝影或核磁共振攝影、血液以及尿液檢驗和其它的實驗室檢查。

 攝護腺癌的分期 

‧TI期:臨床上無法檢查到的癌,又可分Tia與Tlb,惡性細胞少於5%者為TIa,惡性細胞多於5%則為Tlb。
‧T2期:腫瘤局限在攝護腺之內
‧T3期:腫瘤侵犯到攝護腺莢膜
‧T4期:腫瘤侵犯到鄰近的器官
‧N+期:已有淋巴轉移
‧M+:已轉移到遠端器官 

arrow
arrow

    安馬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