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斑部病變的症狀
視網膜就像是照相機的底片存在於眼睛裡,其中黃斑部乃是視功能最敏感的地區。黃斑部病變的患者大都有明顯的主觀症狀包括視物變形、顏色變淡或暗影;不過早期病灶較為隱蔽,必須利用臨床光學檢查儀器,包括螢光眼底血管攝影(FAG)、循血綠眼底血管攝影(ICG)、多焦視網膜電位圖(multifocal ERG)及眼部光學電腦斷層掃瞄(OCT)等,才能夠將疾病作一正確診斷。
視力障礙
包括急性視力減退及漸近性視力減退。其中急性視力減退多為單眼視力突然大幅度下降,此包括(1)視網膜分枝或中央動脈阻塞所造成的急性缺氧、缺血而導致黃斑部功能喪失。(2)視網膜分枝或中心靜脈阻塞導致出血、缺氧或水腫而使得黃斑部功能受影響。(3)中心漿液性脈絡膜視網膜病變而致視力減退,中心暗影及視物變小。(4)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乃是與年齡有關的退化,黃斑部常因新增血管導致的出血、水腫(濕性)而影響視力。(5)高度近視眼底病變常見黃斑部退化、出血、新增血管、黃斑裂孔甚或視網剝離而使得視力急速下降。(6)黃斑部裂孔,短期內可見視力明顯下降及中心視野絕對暗點。(7)外傷導致的裂孔,水腫、出血會影響視力。
漸近性視力減退發展較為遲緩,在一段時間內雖可維持相當視力,但終究日漸衰退,此包括:(1)黃斑前膜(Pre-retinal membrane, Pucker formation),不明原因或手術、發炎等引起的黃斑部增殖膜均會使視力緩慢下降。(2)乾性的老年性老斑部病變常因色素層及感光細胞之退化而逐漸降低視力。(3)代謝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引起的視網膜病變,常引起黃斑部慢性水腫而影響視力。(4)慢性藥物中毒,如治療瘧疾的chloroquine所引起的黃斑部病變也會使視力緩慢下降。
視野改變
一般視野分中心視野及周邊視野,黃斑部病變所引起的多為中心視野之改變。中心視野之改變包括(1)偏中心注視 (para central fixation),此因黃斑部病變時中心凹感光細胞受損引起黃斑部凹外的功能代償,包括黃斑部裂孔,Stargardt病、黃斑部囊樣水腫等疾病均可能出現偏中心注視。(2)中心暗點,患者可清楚看到白色或淺色背景上有一輪廓清楚之圓形、橢圓形、卵形或不規則暗點,此常發生於中心性視網膜炎,黃斑裂孔、黃斑出血等情況。
色覺異常
乃因黃斑區之錐狀細胞異常而引起,包括(1)色盲:可見於遺傳性黃斑部病變,藥物中毒。(2)色弱:常見於錐細胞營養不良。(3)色視:常見於黃斑部區少量出血。
除了以上常見之症狀,夜盲及幻視現象亦為病患常常提起之主觀症狀,若遇有以上之情形最好能訪視視網膜專科醫師作進一步之檢查。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每天必須在戶外工作5小時以上的民眾注意了!長期受光線威脅是導致視網膜中心黃斑部病變的主因,因為黃斑部病變通常是單眼受影響,初期患者可能不覺有異狀,但一旦惡化又不治療,兩年內患者視力可能降到0.1以下,達到法定失明標準。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眼科部林人傑主任指出,黃斑部位於眼球視網膜的正中心,負責主導視力以及大部分的色彩辨識力。黃斑部病變的主因為老化以及接觸光害而累積的氧化傷害,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之一,台灣65歲以上長者每10人就有1人患病,常導致中老年人永久性視力損害。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眼科部蔡景耀主任說,黃斑部病變的病患視力會出現立體感變差、距離難以拿捏、看物體有如失焦般模糊,且線條與輪廓扭曲變形等情形(如圖示),嚴重甚至無法辨認紅綠燈顏色、出現黑白色盲點。雖然黃斑部病變的症狀比青光眼容易察覺,但因為初期很少同時影響雙眼,許多人在單眼受影響時沒有發現,也能正常開車、打理日常生活,若沒有加以治療,兩年內視力可能惡化到0.1以下,成為失明患者。 蔡景耀主任強調,常接觸強烈陽光是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之一,研究發現,每天在戶外工作5小時以上的工作者,如農民、漁民、交警、建築工人等,發生黃斑部病變的比例較室內工作者高出2.4倍。此外,職業駕駛雖然長時間待在車內,但紫外線會經過車窗照射進眼睛,對黃斑部造成累積性傷害,近期一份針對計程車運將的檢測就指出,50歲以上每10人就有1人有罹患黃斑部病變的風險。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眼科部方怡謨主任建議,一般民眾可用家中磁磚或窗框的直橫條排列做自我檢測,距離檢測物約30公分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左、右單眼依序檢查,若有配戴老花眼鏡,必須戴著眼鏡檢測。方主任也提醒50歲以上民眾,每半年最好做一次眼底攝影檢查,早期偵測即時治療。 在黃斑部病變治療上,目前醫學界普遍採用「雷射」及「藥物注射」治療。雷射治療新生血管是目前治療主流,其中包括PDT(光動力療法)及TTT(經瞳孔光熱療雷射)兩種。早期發現及治療仍是不變原則,以阻止新生血管擴散生長,近而保有現存的視力不再惡化。 預防上建議,應避強光的刺激,如陽光中紫外線,外出配戴可濾除紫外線墨鏡。食物上多攝取含抗氧化功能的維他命及微量元素(如維命A、C、E、鋅及硒),如胡蘿蔔、菠菜、甘藍、杏仁等。此外亦可利用Amsler格狀視野表在家中作自我檢查。 過了四十五歲的中年銀髮族群,在眼睛視力退化因素下,常伴隨青光眼或白內障問題產生。因此,只要視力減退情況發生,多以為罹患上述疾病因子,而忽略了眼睛黃斑部是否健康,錯把「視網膜黃斑部病變」當成是白內障或青光眼,因而錯失治療良機造成缺憾。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是一種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出現網膜中央部位的退化。視覺上漸次出現視物變形,變大或變小,最終造成視力喪失,通常是兩側性發作,平均第一眼喪失視力的年齡是65歲,以後每年約有12﹪的人另一眼受到侵犯,如此到了70歲時大約有60﹪的患者達到法定失明。 老年性黃斑部依是否產生脈絡膜新生血管,可分為乾性和濕性兩種類型。乾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並未形成脈絡膜新生血管,通常對視力影響較小。但時日一久,仍有惡化為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可能。 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可能因脈絡膜新生血管產生黃斑部水腫、出血等現象,造成視力嚴重減退。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預防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治療 當黃斑部出現滲水、出血甚至長出新生血管時,也就是所謂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時即須接受雷射治療或眼球內抗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藥物注射療法。雷射治療方法包括傳統的雷射光凝固治療、經瞳孔雷射熱療法、雷射光動力療法。傳統雷射治療適合運用在距離黃斑中心點較遠的脈絡膜新生血管。經瞳孔雷射熱療法則使用較低之雷射能量,以期達到減少對正常組織的傷害,而達成對新生血管之治療。光動力療法結合靜脈注射光敏感藥物與雷射治療,可針對新生血管組織作選擇性的破壞,卻仍然保留正常組織。可運用在緊鄰黃斑中心或位於黃斑中心正下之典型或隱藏性新生血管。 另外,眼球內抗內皮細胞生長因子藥物注射療法也是另一種治療的選擇。這類藥物在臨床上有令人驚豔的成效,副作用方面則包括由於須多次眼球內注射,有約低於1﹪的患者出現眼內炎,此外,高血壓、心肌梗塞與腦血管病變的問題也須格外小心,對於眼球週邊有傳染性發炎或對藥物過敏的患者則應避免使用。 眼科診所醫師張正忠表示,中老年以上的族群,常見發生黃斑部裂孔或視網膜出血,因為視神經血管的破裂,造成玻璃體出血,而影響視力。而這類患者常見於過去有長期的飛蚊症問題所引發。 眼科醫師張正忠表示,老年性的眼睛病理性退化中,過去長期有飛蚊症問題者,視力若發生明顯的視物品大小改變,陰影出現,可能是有出血現象,有可能是病理性的退化,應積極治療,才能有效控制惡化。雖然許多輕微的飛蚊症患者不需治療,只要定期追蹤。但是老年族群需積極防範破孔、出血等退化性病變,若有較嚴重的病況發展,要進行視網膜修補,可採取光凝固方式把網膜補起來,防止病變範圍擴大。 另外,醫師表示,針對不同併發症問題,還有可藉由出血性玻璃體的清除手術,進行改善,藉由混濁物清除,也能幫助改善老年平常視物障礙。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患者注意事項 黃斑部病變自我測試法(Amsler Grid) 黃斑部位於網膜正中心是視覺最敏銳的地方 若黃斑部病變產生可能會影響的你正常的視力,可以非常簡單的自我測試,了解你是否有黃斑部病變。 步驟 1. 蓋右眼 2. 注視表格中心的黑點,表格內的線若有彎曲變形則表示你有黃斑部病變了(如果您有老花眼,請戴上閱讀用眼鏡) 3. 蓋左眼重覆一次
若所有的線都是直線,不代表您的黃斑部絕對正常,要確定黃斑部是否正常,必須經散瞳後,詳細的眼底檢查才行。 若你發現當你注視此表有扭曲變形需盡速就醫。
目前有一些抗氧化的維他命,可預防黃斑部退化,但是沒有治療效果,也就是如果你己經有黃斑部退化是不可能讓退化變好,也不能預防白內障的產生。 目前最新療法可行眼內注射抗新生血管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