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器專題報導-1 避孕器種類, 副作用 不知不可
避孕器副作用不知不可
31歲徐小姐在23歲生第一胎後,裝了避孕器,但經血總要滴滴答答半個月才結束,且經常經痛,又因常放衛生棉,下陰部經常搔癢。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任林姿吟說,避孕器種類包括子宮環、子宮圈、樂普、銅7、銅T、母體樂,及含黃體素的子宮內投藥系統。
傳統避孕器釋放銅離子,讓子宮處於發炎狀況,刺激子宮內膜增生,避免受精卵著床,但也易造成經期變長,出血量及經痛變多,國外研究也發現,含銅避孕器會提高6成3的細菌性陰道炎。子宮內投藥系統是每天定量釋放黃體素的避孕器,使子宮內膜萎縮變薄、子宮頸黏液增加,不利精蟲活動,子宮內膜較穩定,也減少經血及經痛。但也有點狀出血的副作用,而有肝病、肝癌、過去3個月曾流過產、骨盆腔反覆感染者,都不適合裝置這類避孕器。
避孕器亂跑害她膀胱「結石」
一名38歲婦人日前因下腹疼痛、頻尿就醫檢查,泌尿科醫師從膀胱鏡發現,婦人膀胱壁頂端有一2公分結石,尿液也出現潛血反應,決定動手術取出,但進行體內碎石時,驚覺這顆「結石」竟是避孕器!
婦人坦言,6年前裝置避孕器不久後,的確曾出現避孕器不見、只好重裝的情形。至於避孕器是怎麼穿出婦人子宮、又鑽進膀胱,則成為難解的謎。
接獲上述個案的小港醫院主治醫師張美玉指出,這名婦人6年前生完小孩後到醫院裝避孕器,回診追蹤時,醫師發現避孕器已脫落,但子宮內遍尋不著避孕器蹤跡,只好再重新裝一個,幾年來並無不適症狀。最近又開始覺得腹部有悶脹感,且有頻尿、解尿困難現象,就診檢查後在膀胱頂端發現一顆結石。
張美玉說,女性尿道較短,發生膀胱結石比例較男性少很多,且膀胱結石大多在膀胱下方、會滾動,婦人的結石卻牢牢「卡」在頂端,當時她已「覺得怪怪的」。手術時準備在體內將結石震碎取出,又發現結石竟由「金屬」成分構成、難以震碎,取出後果然是一個Y字型避孕器。
高雄榮總婦產科主治醫師陳三農表示,脫落的避孕器會經子宮頸從陰道排出;過去常有避孕器隨婦女經血沖出體外而不自知的案例發生,但穿出子宮跑到膀胱的情形則相當罕見。相關文獻歸納,可能是裝置時位置不當,加上病患本身子宮壁較脆弱,才會穿壁而出。
避孕器專題-2 避孕器要取出嗎?何時取出更換?
避免感染避孕器要定期換 【彰濱秀傳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子宮內避孕器未定期取出或更換,當心感染危機。一婦人子宮避孕器10年未取出,引發少見的骨盤腔放射菌感染合併敗血症,險些送命。
43歲陳姓婦人腹部悶痛兩個多月,以為腸胃不適不以為意,近兩天開始發燒,就醫求診。
檢查發現,患者骨盆腔兩側有不規則複雜性腫瘤各達10公分及5公分,還有一個逾10年未換的子宮內避孕器,內診時骨盆劇痛,子宮頸抹片顯示有硫顆粒,診斷為骨盆腔放射線菌症合併敗血症。情況緊急,立即安排手術,引流排膿及抗生素治療,病情獲得控制,數天後平安出院。
放射線菌症是少見的慢性感染症,主要由格蘭氏陽性厭氧放射線菌引起,目前相關案例多屬骨盆腔膿瘍病例。
放射線菌感染病灶呈現肉芽腫和纖維化及深部膿瘍,肉眼下可見數亳米的黃色或棕色顆粒,稱為硫顆粒。病灶中常合併其它細菌感染,如梭狀菌、大腸菌、格蘭氏陰性細菌、厭氧菌和桿菌等。骨盆腔放射菌症經常與長期置放子宮內避孕器有關。
骨盆腔放射菌感染症狀包括下腹疼痛、陰道分泌物增加、食欲不振、全身無力、發燒等。嚴重的骨盆放射線菌症可能侵犯輸尿管和大小腸等鄰近器官造成阻塞,若出現輸尿管腫大、腎臟積水或腸阻塞,患者可能有嘔吐、便秘、腹脹、腰痛等症狀。
治療採手術合併抗生素治療,早期診斷並投與適當抗生素,治療效果良好。但對於抗生素反應不好或病情較嚴重患者,則需手術切除病灶及引流。骨盆放射線菌症在獲得控制後,仍需使用抗生素三到六個月;未切除病灶者,建議使用六個月到一年。
呼籲裝置子宮內避孕器的婦女,應定期檢查及更換避孕器,而停經後婦女若無避孕需要,建議取出避孕器,以減少感染風險。
更年期避孕器要拿出嗎? (國泰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鄭丞傑解答)
問:我今年四十八歲,已進入更年期,這兩年來月經量已明顯減少,且兩、三個月才來一次。十三年前,我在衛生所裝了避孕器,至今未取出,這期間除了分泌物較多外,並沒有任何不適,我很擔心取出後萬一又懷孕怎麼辦?若不取出,就這麼一直擱著,會不會有後遺症?
我 曾請教 醫師這個問題,他認為避孕器放這麼久都相安無事,不必急著取出,但這種說法卻讓我無法釋懷。
答:距離最後一次月經來後一年,就進入所謂的停經期,由於不會再生育,那時候拿掉體內的避孕器,就可以避免意外懷孕的機會。但要提醒讀者的是,避孕器的避孕效果以前五年最佳,之後雖然還是有避孕功效,但仍免不了會有意外懷孕的機會。
有人覺得,避孕器放在體內又不礙事,何必那麼麻煩把它取出來。但事實上,避孕器一直放在子宮內,還是會有感染的風險,畢竟那是個外來物,醫師多會建議拿掉比較好,也有極少數案例顯示,長期放置避孕器不取出,可能跟罹患子宮肌肉癌有關。
還要提醒讀者的是,停經多年後,由於子宮縮小,避孕器會卡得比較緊,甚至嵌入肌肉層,會增加取出時的難度,所以,最好是在停經後就拿出來。另外,健保並不給付取出避孕器的費用,若讀者是到門診取出,要自費。
避孕器專題-3 裝置避孕器的問題
嚇!裝避孕器血跟尿一樣多
裝了避孕器,卻使得經血量和小便一樣多,連經期過後都有不定期出血,溢出護墊甚至沾濕衣物、座椅。婦產科醫師表示,一旦避孕器會造成月經量變多,甚至引起貧血,這時可能需考慮採用其他避孕方式。
31歲的徐小姐為了節育,在醫師建議下裝了含銅避孕器,但裝置後的第一個經期,經血量突然變多,前三到五天血量就如小便一樣多,經血及經痛也延長至15天左右,醫師告知一般避孕器大約需要一、兩年的適應期,請徐小姐再忍耐一段時間。
但經期過後的半個月,因為仍有不定期出血,所以還是必須使用護墊;更糟的是,但由於經血量太多,溢出護墊,有時會在捷運座椅上留下一塊明顯的血漬,讓她非常尷尬。她也常因貧血覺得頭暈,又因為幾乎整個月必須使用護墊,產生念珠菌感染,造成生活上極大的不便。
亞東醫學中心婦產科醫師吳文毅表示,含銅避孕器約1000多元,可使用5年,因為較貼片、避孕藥等費用便宜,因此仍有不少婦女選擇使用。但含銅避孕器需放在子宮腔裡,讓子宮慢性發炎,避免受精卵著床,會造成使用者經期時間拉長。若經血量太大,抽血檢驗又發現貧血,可能得考慮其他避孕方式。
吳文毅也說,避孕最簡單的方式還是使用保險套,但常礙於男性不配合,或未全程使用,建議年輕、未生育過婦女,若無肝功能異常、血栓等病史,可考慮服用避孕藥,生育過婦女則可考慮避孕器以及結紮手術。
治子宮肌腺瘤至少半年
子宮肌腺瘤患者經血量增多,有時甚至無法放置子宮避孕器。亞東醫學中心婦產科吳 文毅 醫師指出,臨床上曾遇見數位病例,由於子宮肌腺瘤導致經血量大增,在經血沖刷下將子宮避孕器沖到陰道,這類型患者更要耐心治療,治療療程至少需要半年,症狀才能獲得改善。
不止子宮肌腺瘤會引起經血增加,其他子宮病變也可能出現這種症狀。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婦幼院區婦產科主 任林姿吟 醫師舉例,23歲 陳 小姐因遺傳因素罹患多發性黏膜下肌瘤,從初經時就因經血過多造成長期貧血,到醫院時血紅素值只剩下4,一般正常值是12,連正常值一半都不到。
後來經超音波檢查發現, 陳 小姐的子宮內如同「健康步道」般,佈滿二十幾顆大小不等的肌瘤。 陳 小姐接受開刀切除了大部分肌瘤,當 時 醫師為了避免黏膜傷口引起子宮內膜腔沾黏,因此為 陳 小姐放置一般避孕器以撐開子宮,但因為仍有手術無法清除的小肌瘤,所以症狀還是持續不斷,幾乎一整個月都在出血,在改裝置子宮內投藥系統一年後, 陳 小姐血紅素值終於從4提升至8、9,貧血問題才獲得解決。
林姿吟主任另表示,臨床上觀察,大約有半數裝傳統避孕器者會出現經血增加、經期變長等問題。
傳統避孕器原理是藉由釋放銅離子讓子宮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刺激子宮內膜增生,使受精卵不易著床。但這樣做容易讓使用者經期變長,經血量增多,經痛機率上升,且由於內膜增生,病變風險也增加不少,裝設傳統避孕器的民眾一定要格外注意這些問題。
裝避孕器仍懷孕… 她有雙子宮
高市一名42歲護理人員裝了避孕器,竟然懷孕了。醫師以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竟有兩個子宮,因避孕器裝在右側子宮,結果另一側子宮「中獎」。
高雄市好韻診所醫師郭鴻璋指出,這名護理人員在醫學中心工作十多年,擔任主管職務,生了兩個小孩後就裝置避孕器,最近發現又懷孕了,以為避孕器沒裝好,結果一照陰道超音波,才發現自己有兩個子宮,屬於雙子宮、雙子宮頸、單陰道的特殊生理構造。
郭鴻璋說,可能患者左側子宮頸開口較窄,幫她裝避孕器的醫師順著子宮頸裝到右側子宮,當時未發現有另一個子宮。當左側卵巢排卵,精子又剛好從左側子宮頸進入未裝避孕器的子宮,才因此懷孕。
根據統計,雙子宮發生率為千分之一,又分雙子宮、雙角子宮或子宮中隔等不同情況,成因是胚胎期發育不完全。因子宮腔室較小,胚胎流產率高達30%,通常是婦女不孕或習慣性流產進一步檢查後,才會發現。這名護理人員反而是因為意外懷孕才得知,醫師建議她生下孩子後,別忘了再多裝一個避孕器!
郭鴻璋強調,多數有雙子宮構造的婦女仍可順利懷孕生子,很可能終其一生都不知道自己有雙子宮,唯一要注意的是,雙子宮婦女中有10%合併泌尿系統構造異常,如輸尿管或單側腎畸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