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絞痛的病因症狀
心絞痛的形成,主要是由於冠狀動脈硬化,引起的血管狹窄,導致供應心肌的血量無法滿足需要量,造成心肌缺血時,而引起「暫陣發性」的疼痛,稱之為「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發作時的特性通常是胸部有被重壓或壓迫的感覺,及窒息感、胸部收束感、灼熱感、沉重感、或呼叫困難等症狀出現,特別在寒冷天氣、飯後、逆風行走、或行走上坡時發作,但疼痛的感覺不是銳利的刺痛。
此病依症狀及發作的時間不同,可分為下列幾種類型:
穩定型:
可分為勞力型心絞痛及非勞力型心絞痛。
- 勞力型心絞痛:日常活動無症狀,當爬樓房、上坡、拿重物、走較遠的路等時,就容易誘發此病。
- 非勞力型心絞痛:可分為情緒激動型(包括精神緊張),臥位型(包括夜間心絞痛)。非勞力型心絞痛嚴重者還會影響日常生活活動,如穿衣及大便時容易誘發此病。
自發性心絞痛(angina pectoris at rest) 心絞痛發作與心肌需氧量無明顯關係,與勞累性心絞痛相比,疼痛持續時間一般較長,程度較重,且不易為硝酸甘油所緩解。包括四種類型:
1.臥位型心絞痛(angina decubitus) 亦稱休息時心絞痛。指在休息時或熟睡時發生的心絞痛,其發作時間較長,症狀也較重,發作與體力活動或情緒激動無明顯關係,常發生在半夜,偶爾在午睡或休息時發作。疼痛常劇烈難忍,病人煩躁不安,起床走動。體徵和心電圖變化均較穩定型心絞痛明顯,硝酸甘油的療效不明顯,或僅能暫時緩解。
本型心絞痛可由穩定型心絞痛、初發型心絞痛或惡化型心絞痛發展而來,病情加重,預後甚差,可發展為急性心肌梗塞或發生嚴重心律失常而死亡。
2.變異型心絞痛(Prinzmetal's variant angina pectoris) 本型病人心絞痛的性質與臥位型心絞痛相似,也常在夜間發作,但發作時心電圖表現不同,顯示有關導聯的ST段抬高(圖3),而之相對應的導聯中則ST段壓低(其它類型心絞痛則除aVR及V1外各導聯ST段普遍壓低)。目前已有充分資料證明,本型心絞痛是由於在冠狀動脈狹窄的基礎上,該支血管發生痙攣,引起一片心肌缺血所致。但冠狀動脈造影正常的病人,也可由於該動脈痙攣而引起本型心絞痛,冠狀動脈的痙攣可能與α腎上腺素能受體受到刺激有關,病人遲早會發生心肌梗塞。
3.中間綜合徵(intermediate syndrome) 亦稱冠狀動脈功能不全(coronary insufficiency)。指心肌缺血引起的心絞痛發作歷時較長,達30min到1小時以上,發作常在休息時或睡眠中發生,但心電圖、放射性核素和血清學檢查無心肌壞死的表現。本型疼痛其性質是介於心絞痛與心肌梗塞之間,常是心肌梗塞的前奏。
4.梗塞後心絞痛(postinfartion angina) 在急性心肌梗塞後不久或數周後發生的心絞痛。由於供血的冠狀動脈阻塞,發生心肌梗塞,但心肌尚未完全壞死,一部分未壞死的心肌處於嚴重缺血狀態下又發生疼痛,隨時有再發生梗塞的可能。
不穩定型:
- 在三個月內以勞力型心絞痛為主,其發做次數增加、時間延長,有時甚至在休息時也發作。
- 初次發作的心絞痛,在一個月內有症狀加重的趨勢。
- 發生心肌梗塞後的30天內出現心絞痛。
- 在24小時內反復發作心絞痛,其症狀較為嚴重、發作時間長,通常在15分鐘以上,誘因不明,常在休息時發作,服用硝酸甘油效果差或無效。
- 變異型:有定時發作的時間,以夜間及清晨較為多見,無明確誘因,發作時症狀較為嚴重,且時間長。
心絞痛會因情緒激動、憤怒、飽餐後運動、體力透支、登山、吸煙等後發作,一般在胸骨後方或心前區有壓迫、窒息、燒灼等之廣泛性的疼痛,有些還會反射至左肩、上臂,或沿左臂內側至手肘、腕、第四與第五根手指頭,甚至到頸、咽、下顎、牙齒等處疼痛,而一般疼痛的時間通常持續2~15分鐘。因此病會造成上腹不適、呼吸困難,甚至有人疼痛發作時,會有種死亡即將來臨的恐懼感,血壓則會暫時性的升高或心跳過快。
心絞痛的西醫治療
西醫治療,可分為發作期及緩解期的治療,分述如下:
發作期的藥物治療:
- 硝酸甘油:可使平滑肌鬆弛,也可擴張靜脈、動脈,含於舌下在1~2分鐘內即產生緩解疼痛的作用,藥效約持續半小時。但此藥對光敏感,需以深色瓶子放置,若服用3顆皆無效,則不可再含服;其副作用有造成血壓降低、頭暈、頭痛……等。
- 硝酸甘油氣霧噴劑:將瓶倒置,噴口對準口腔按壓3~5次。
- 二硝酸異山梨醇脂Isordil:可維持冠狀動脈擴張,含於舌下2~5分鐘即見效,藥效可持續2~3小時。副作用有降低血壓、眩暈等。
緩解期的藥物治療:
- β受體阻斷劑:可阻斷作用於心肌細胞,導致心跳變慢、心肌收縮力減弱、血壓下降,減少心肌對氧需要量。有心功能不全、氣喘、心跳過慢者不宜服用。
- 鈣離子阻斷劑:阻斷心肌細胞的鈣離子通道,減少心肌對氧需要量,防止冠狀動脈痙攣,降低冠狀動脈阻力,增加心肌的供氧量。
- 其它治療:雷射冠狀動脈血管成形術、冠狀動脈繞道手術。
另外,據研究報告出,新研發出一種新藥“疾藜皂疳”,可改善血液流變性、微循環流速、心臟泵血功能、周圍血管的阻力,在高凝的狀態緊急情況下可使用的防治作用。
心絞痛的中醫辨治
中醫稱心絞痛為「真心痛」、「厥心痛」、「胸痺」等,在《金匱要略》中云:「胸痺,胸中氣塞短氣」。認為此病是因腎氣虧虛、腎陽虛衰、心陽不足,加上勞心思慮、憂思惱怒、房室不節、過食膏梁厚味,繼而導致推動血脈運行乏力,發生缺血。
中醫中藥治療 根據祖國醫學辯證論治採用治標和治本兩法。治標,主要在疼痛期應用,以「通」為主,有活血、化瘀、理氣、通陽、化痰等法;治本,一般在緩解期應用,以調整陰陽、臟腑、氣血為主、有補陽、滋陰、補氣血、調理臟腑等法。其中以「活血化瘀」法(常用丹參、紅花、川芎、蒲黃、鬱金等)和「芳香溫通」法(常用蘇合香丸、蘇冰滴丸、寬胸丸、保心丸、麝香保心丸等)最為常用。此外,針刺或穴位按摩治療也有一定療效。
中醫治療心絞痛,有內服、外治、藥膳、茶飲及氣功等療法。茲分述如下:
內服療法:
- 氣虛型:發作時出現冷汗直冒、極度疲倦、心悸、胸悶、頭暈目眩、乏力等症狀。治療以「補益心氣」為主,可用天王補心丹合補中益氣湯加減;或用生脈散加丹蔘、首烏、白芍、炙甘草、生地等。
- 心腎陽虛型:發作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四肢發冷等症狀。治療以「溫陽補腎」為主,可用金匱腎氣丸加保元湯加減:發作時症狀較嚴重者再加四逆湯。
- 心陰虛型:兼有心煩、心悸、失眠、多夢等症。治療以「滋陰補腎」為主,可用炙甘草湯加六味地黃丸治療。
- 陰虛陽亢型:兼有心中煩熱、盜汗、兩顴發紅等症。治療須「育陰潛陽」,可用天麻鉤藤飲加以治療。
- 氣滯血瘀型:此型發作時疼痛較為嚴重,通常在夜間發作時症狀加重。治療宜「理氣活血」,可用血腑逐瘀湯加失笑散及田七治療;有肝鬱者,如右上腹疼痛、口苦等,加逍遙散。
- 痰濕盛型:兼喉中有痰,且痰質較黏稠。治療宜「中和袪痰、宣廣通陽」,可用栝蔞薤白半夏湯加溫膽湯、橘枳薑湯治療。
外治療法:
- 針灸:針刺穴位治療須由醫師執行外,也可以教導病人以自行推拿方法,按壓穴位來代替,或將原子筆筆心拿掉後,以原子筆頭來點按穴位。
針刺穴位以心俞、厥陰俞為主穴,屬心陰虛患者可加三陰交、神門、太溪; 心陽虛者加關元、氣海; 陰陽兩虛加三陰交、關元; 痰濕盛型者加膻中、豐隆、肺俞; 氣滯血瘀者加郗門、少海等。
- 穴位貼藥:將活血中藥如川芎、延胡索、鬱金、乳香、沒藥、丹蔘、紅花等,加適量新鮮的薑汁製成止痛膏,揉成小球狀後,貼於上述的穴位上,有緩解、改善心絞痛的作用。
藥膳療法:
- 茯神養心湯:
材料:茯神一錢、豬心一個、新鮮薑片數片、調味料適量。
作法:將豬心用麵粉搓揉後洗淨,以去除異味,剖開後去除血管及雜質,切成薄片備用。茯神放置水中先煮10分鐘後去渣,放入薑片。豬心放入藥湯後,稍煮片刻,調味料自酌。
功效:可改善胸悶、氣短、頭暈等症候。
- 玉米粉粥:
材料:玉米粉、白米適量。
作法:將玉米粉加入適量的冷水調和;白米煮成粥後加入調好的玉米粉,同煮成粥。
功效:可降血脂、降血壓,對動脈硬化引起的心絞痛有一定的治療作用。
茶飲療法:
- 山楂荷葉飲:
材料:山楂15克、荷葉12克。
作法:將山楂、荷葉以水煎煮代茶飲。
功效:活血化瘀、消導通滯。
- 菊花山楂茶:
材料:菊花、生山楂各15~21克。
作法:以水煎煮代茶飲。
功效:清熱、降血脂。
氣功療法:
可以坐式或臥式,意守丹田,自然呼吸。
心絞痛的日常護理需定時給予藥物、治療
- 隨時監測心跳的情況,以觀察有無心律不整、血壓下降、呼吸困難等情形。
- 給予患者支持、鼓勵,並解釋病因,來減輕焦慮。
- 若以中藥藥貼治療者,應於睡前使用,以預防半夜心絞痛的發作。
- 改變生活型態,維持理想體重。
- 避免食用高熱量、高膽固醇與產氣的食物如汽水、油炸類、海鮮類等;需少量多餐,也不可吃刺激性食物如咖啡、辛辣等;應多食用低脂肪、低膽固醇,低鈉飲食及蔬果、豆類等高纖維的食物。
- 可做適量的運動改善心肺功能,增加循環;但餐後2小時內應避免運動,運動前最好先服用藥物,以免誘發發作。
- 要戒煙,及避免曝露於泠空氣的環境下;勿使用減肥藥、鼻塞袪除劑……等藥物。
大多數病人,尤其是穩定型心絞痛病人,經治療後症狀可緩解或消失,充分的側支循環建立後可長時間不發作疼痛。初發型心絞痛、惡化型心絞痛、臥位型心絞痛、變異型心絞痛和中間綜合徵中的一部分,可能發生心肌梗塞,故又有人稱之為「梗塞前心絞痛」。
對於某些人來講,或許無法接受長期西醫的藥物治療,這是因為雖然西藥的藥效快,但是相對來說其副作用也較大;然而中藥、針炙方面的治療,雖然效果不是很快,但是卻很溫和,且無副作用。所以,多數人都採取急性發作時,先以西藥來控制病情,當症狀較緩解時,則改為中藥作根本治療。
附錄一
穴道位置
- 肺俞穴:第三胸椎脊突下,向兩邊旁開1.5寸。
- 心俞穴:第五胸椎脊突下,向兩邊旁開1.5寸。
- 厥陰俞:第四胸椎脊突下,向兩邊旁開1.5寸。
- 氣海穴:在第三腰椎脊突下,向兩邊旁開1.5寸。
- 關元穴:在第五腰椎脊突下,向兩邊旁開1.5寸。
- 膻中穴:本穴在胸骨正中線上,兩乳頭之間處;或為第四、五肋間平齊的地方。
- 三陰交:從足內踝尖直上三寸(及四橫指),靠腿骨後緣的地方。
- 太溪穴:足內踝後緣與跟腱內側的中間,與內踝尖平行就是本穴。
- 豐隆穴:從外踝前緣與犢鼻聯線的二分之一處,距離脛骨約二橫指。
- 郗門穴:手掌向上,腕橫紋正中直上五寸,當兩筋之中即是本穴。
- 少海穴:在肘關節內側,與肱骨連線的二分之一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