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長肉芽怎麼辦

皮膚科門診時常遇到產後婦女主述懷孕時脖子開始出現一顆顆的肉芽,呈現膚色或黑褐色,病人總是很擔心,問我這是甚麼?會不會傳染?是不是洗澡洗不乾淨造成的?這些小突起大部分沒有症狀,不痛不癢,常是意外發現的。也有病人是太太幫先生打領帶時無意間發現而帶先生來求診,少部分則是皮膚息肉不小心扭轉或摩擦出血而求診。

這些突出皮膚的小肉芽,我們稱做皮膚息肉,其實並不是懷孕婦女的專利。

皮膚息肉:有些人把它稱作「猴子」、台語俗稱「懶散肉」。醫學學名是「皮膚贅疣」或「軟纖維瘤」, 它是因為真皮層的纖維組織過度增生的結果,其實就是贅生的皮膚突出,這是一種很常見的皮膚疾病,算皮膚良性增生,並沒有惡性變化傾向,這一點和大腸息肉不同,同時也沒有傳染性。

古老阿嬤流傳的處理方法, 會用頭髮綁住這些小息肉想讓它死掉脫落,但通常沒有效,不但病灶發炎,紅腫熱痛,嚴重的甚至會引發細菌感染。有些人則嘗試用手直接扭下這些病灶,但常血流不止,或不小心連皮也撕破,留下疤痕。

現在就讓我來告訴大家有關這個討人厭但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的“皮膚息肉"這個病症。

「醫師,我的臉上長了很多肉芽,要怎麼處理呢?」許多人習慣用肉芽這個名詞,來形容皮膚上增生的微小肉色凸起。其實醫學上只有「肉芽腫」或「肉芽組織」,並沒有「肉芽」這個名詞。


一般人所謂的「肉芽」,可能包括了下列幾種情形:


●粟丘疹:有如大頭針針頭大小的白色小粒,好發於眼部附近,女性較多。


●汗管瘤:約米粒大小的膚色小凸起,好發於下眼皮,女性較多。

●扁平疣:與汗管瘤類似,但表面較平,好發於臉頰,年輕人較多。


●小肉垂:膚色較軟的細長小凸起,好發於皮膚薄軟處,如頸部、腋下、上眼皮,中年以後較常見。


●皮脂腺肥厚:火柴頭至豌豆大小的黃白色顆粒,中央常可見一凹點,好發於額頭、鼻子、臉頰,尤其是油性皮膚者、中年以後、男性較多。


●脂漏性角化:即俗稱的老人斑,但有些人年輕時即會出現,此時為膚色至淺褐色的小丘疹,臉部、頸部或身上都可能出現。


●白頭粉刺:較深層的白頭粉刺,有時也會被稱為肉芽。


●其他:一些罕見的來自於毛囊、汗腺、和皮脂腺的良性增生或腫瘤,也可以形成皮膚表面的小凸起。

 

息肉的治療和息肉形態有關,處理方法也不同,需給醫師做專業的評估。大顆的息肉(可以像鴿蛋一樣大),我們建議以手術切除,因為大顆息肉大多有柄,可能因為扭轉造成血管突然阻塞,疼痛不已,甚至壞死。小息肉可以只是單純美觀問題,不治療,觀察即可,並不會有惡性變化的趨向。但因突出皮膚表面易受摩擦, 或是戴項鍊、穿衣服會勾到,治療可以手術剪、液態氮冷凍治療、或電燒,就可以馬上去除,冷凍治療和電燒常留下色素沉澱, 要假以時日才能慢慢淡掉。

現代治療可依據不同息肉種類, 施以不同汽化式磨皮性雷射,如鉺雅克雷射或二氧化碳雷射,可以精準去除病灶,術後恢復較迅速與美觀。

去除病灶後,該處再長的機率不高,但有此種體質的人會在其他皮膚處再長新的息肉,如同大樓建築需定期清洗外牆,有皮膚息肉體質的病人可每一至兩年定期清理,建議加上運動、飲食,控制體重於正常範圍內,也會減少新生皮膚贅疣物的機率。

如果是單純的皮膚息肉並沒有危害,但民眾可能無法自行判斷這是不是息肉,難就難在有些皮膚病,像是脂漏性角化症,尋常疣、扁平疣或皮膚惡性腫瘤,有時候也長得很像皮膚息肉。皮膚上出現不明增生,建議還是尋求專業皮膚科醫師,經過臨床仔細檢查,才能獲得正確診斷與治療,以免延誤就診時機,得不償失。畢竟不同病,治療方式也不盡相同,所以如果臉上長了「肉芽」,還是尋求皮膚科醫師診治!





 

arrow
arrow

    安馬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