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年耳嗚、眩暈、重聽的朋友可要當心了!不管聽到的是蟬鳴、汽笛聲或是喇叭響,當耳朵出現雜音,嗡嗡叫不停時,就很有可能是內耳循環出了問題,也就是俗稱的耳朵中風,最好趕緊就醫治療,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根據統計,耳鳴的發生率男性約略高於女性,尤其隨著年紀增加,罹患耳嗚的機率也會隨之增高,一般而言,耳鳴都與聽力受損有所關連,影響正常聽力。有數字顯示,在65歲至74歲的男性耳鳴族群中,超過一成,聽力會受到影響。

東北季風報到,早晚氣溫明顯下降,氣候濕冷。醫師提醒,應做好保暖工作,預防感冒,偏頭痛患者則需特別注意併發耳中風,一旦出現耳悶、耳鳴等症狀,應盡早接受治療。

中華民國防高血壓協會理事長李宏信醫師表示,每逢秋冬氣溫驟降,日夜溫差大,都是耳中風的好發季節。耳中風也就是所謂的突發性耳聾或聽力受損,以往幾乎好發於三高患者或老年人身上,不過近年來這些慢性疾病逐漸有年輕化的趨勢,耳中風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

 

日前門診就有一位30出頭的年輕男子,在貿易公司擔任業務工作,平日就有偏頭痛的毛病。由於年關將近業務量大增,工作早出晚歸成為家常便飯。前陣子適逢冷氣團來襲,夜間氣溫一口氣降到10度上下,又沒有穿夠禦寒衣物,男子在低溫中騎機車返家,偏頭痛即復發。

 

男子隔天起床,感覺右耳聽聲音變小聲,手機裡傳來的客戶講話聲好像隔了層厚厚的牆,怎麼聽都很模糊,一度還以為是手機故障,請同事確認才發現,自己右耳聽力出了問題,就醫檢查確認罹患了耳中風,所幸症狀尚在輕微階段,只要按時服藥靜養一段時間,聽力就有機會復原。

 

李宏信醫師指出,耳中風是一種內耳血液循環不良所造成的疾病,臨床上依症狀不同,可分為慢性病變及突發性病變。慢性病變主要是老化引起,老年人微血管循環差,導致慢性阻塞,最後出現耳鳴、重聽等症狀。

 

至於突發性病變如突發性耳聾、突然失聰,則是內耳微血管被血栓或血塊突然完全塞住,又有人是因為病毒感染而引起像感冒、麻疹或疱疹等而引起,造成聽力喪失。一般以單耳發生較多,三高體質的人最容易罹患,患者年長年輕都可能發生。

 

突發性病變的治療,必須使用類固醇及促進血管通暢的藥物,只要在症狀發生初期提早接受治療約2週,聽力可望恢復9成左右,但有可能留下耳鳴的後遺症,因此日後必須持續服藥3至6個月,直到耳鳴症狀消失為止,以防耳鳴再度惡化為重聽。

 

耳中風雖然大多來得很突然,但仍然有癥兆可以依循,一般患者會在發生3天之內出現單耳聽力減弱,本來聽得見的音量,要放大好幾倍才聽得見,而不少人是在清晨或早上起床時突然發現。民眾在家可利用左右單耳個別聽聲音,比較單耳聽力是否有差異,或是到醫院做聽力檢查,並把握3天黃金期接受治療,提高治癒率。

 

家醫科醫師李政道表示,耳中風的發生與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門診調查發現,患者幾乎都屬於生活壓力大,過勞,睡眠不足的生活型態,部分患者還有抽煙、飲酒、喝咖啡及濃茶來提神的習慣,這些都是引起高血壓,損害心血管健康的危險因子,想要預防耳中風,都應該盡量避免。

 

  造成耳鳴的原因很多,有可能是神經或內耳發炎、被腫瘤壓迫、水腫、缺氧或缺血等。可別以為耳嗚只是不太嚴重的小毛病,從中醫角度來說,耳鳴可是跟體質大有關係,特別是耳嗚、眩暈、重聽這三個耳疾難兄難弟,常伴隨出現,中醫認為,這全是體內的腎臟、小腸跟三焦經出了問題。

  在中醫理論當中,認為腎臟、小腸跟三焦經都開竅於耳朵,因此,只要這三者出了問題,就會反應在耳朵的疾病上,特別是腎臟跟三焦經,負責管理耳朵內耳的水份,如果腎水跟三焦經的氣,兩股力量無法順利被疏導的話,內耳就容易出現積水現象。一但內耳積水,進一步就容易產生眩暈,或老是感到一整個腦袋昏沈沈、不清楚。

  尤其腎氣從膀胱一路通到咽喉的兩側,最後到達耳朵,中醫師李深浦指出,假如這一條管線阻塞不通,像是腎氣比較虛又感冒的時候,就容易讓寒氣或病毒入侵這條管線,造成壓力,影響到腦的聽覺神經,產生耳嗚。這種因感冒而引起的臨時性耳嗚,在中醫治療還算簡單,只要疏導風寒,散掉寒氣,輔以溫腎,補中益氣,把外邪趕出去,通常用藥一個禮拜就能見效。

  麻煩的是外力造成的長期性耳嗚,李深浦說,像不少台灣男性在服兵役期間,常因射擊、砲擊等振動造成耳膜受損,卻往往掉以輕心,不去治療,等到年紀漸長,耳嗚、重聽的聽覺障礙越來越嚴重,錯失了黃金治療期,再上門求醫,治療效果已經大打折扣。

  治療耳嗚,西醫多以消炎為主,至於中醫則強調要以恢復腎臟、小腸及三焦經的元氣為主,延緩聽力繼續惡化下去。中醫認為,不管是腎虛耳嗚還是腎虛肝熱的耳嗚,都要從固腎降火著手,疏導腎氣,都可以減緩嚴重的耳鳴情形,降低對病人的日常生活影響,避免耳嗚造成的身心疲乏症狀。

  一般人不知道耳嗚原來也有中醫療法可以用,李深浦強調,其實講求經絡的中醫,過去數千年來,中醫透過辨證論治、經驗醫學累積下來的實證療法,同樣有效果,且針對不同經絡的中藥,也不同於西醫打通血路一體適用的藥物,更能對症下藥。

 

何謂耳中風

 

中風根據定義,就是因為腦血管突然的阻塞或破裂,造成大腦局部的功能失調。

耳中風就是內耳的微小血管阻塞,造成聽力功能喪失。

 

為什麼血管會阻塞

 

  • 年齡:腦中風通常發生在五十歲以上之病人為主,因為此時多半已有血管硬化之現象,醫學上稱為動脈粥狀硬化。
  • 高血壓:高血壓是腦中風發生的最危險因素。如果血壓沒有適當控制,會對心臟、腎臟、腦部血管造成負擔,發生動脈硬化,如果因為動脈硬化使血管內壁增厚,血液循環不良,產生血栓,就會產生中風。
  • 心臟疾病:心臟的肌肉或瓣膜出現病變,或是心律不整,血液流動就會不順暢,容易凝固,最後造成腦栓塞。
  • 糖尿病:會加速腦血管阻塞與血管硬化。
  • 高血脂症:一般認為低密度脂蛋白(LDL)過量會增加中風的機率,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則有預防的效果。
  • 香菸:統計顯示,抽菸會增加心肌梗塞、腦梗塞的機會,吸煙會增加2倍腦中風機率。
  • 肥胖:容易併發高血壓和糖耐受異常,增加罹患腦梗塞的機率。
  • 缺少運動:適當的運動可以預防冠狀動脈疾病,降低血糖和血脂,也可以減輕體重,避免中風危險因子的危害。
  • 紅血球過多:血球容積比過高者,會增加血液黏稠度,使血液循環不流暢,而增加腦缺血或梗塞的機率。
  • 藥物:如口服避孕藥、興奮劑、減肥藥、迷幻藥、可能會造成血管收縮,而增加中風的機率。
  • 壓力:壓力是導致血壓上升的要素。
  • 季節性的影響:中風好發在冬天,因為天氣冷會使血管收縮,造成血管阻塞或破裂出血。天氣寒冷時,人的血壓容易升高,尤其是年紀大的人,在冬天時,不要處在溫差極大的地方;另外,吃太鹹的食物也容易使血壓上升。

 

耳中風的症狀

 

如有耳中風的症狀,須立即就醫。這些症狀包括:突然發生耳鳴、聽力喪失、甚至眩暈、嘔吐、平衡失調、走路不穩的情形。一般以40-60歲年齡較容易發生,且大多為單側性。

 

耳中風的治療

 

如果有耳中風的症狀,需住院觀察,醫師會安排緊急電腦斷層CT或核磁共振MRI檢查,如確定診斷為急性耳中風,醫師會視病人情況安排抗凝血劑、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或類固醇、血液循環促進劑、或維他命B12來治療。

 

中風病人出院後要按時服用阿斯匹靈或抗凝血劑等預防二次中風的藥物。如有胃不舒服要提醒醫師加胃藥。要定期量血壓、血糖、膽固醇並紀錄,按時服用降血壓、血糖、或降血脂的藥物。多補充水分,注意季節變化,避免太冷或太熱時外出。要定期回診,如有任何不適要趕快回醫院。

 

arrow
arrow

    安馬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