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藥的藥性
中藥的藥性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和歸經屬性,要明白所有這些概念都是相對而言和只代表一種傾向。四氣是寒、熱、溫、涼,五味是酸、苦、甘、辛、鹹,兩者代表藥物在性質上的屬性,歸經是藥物進入身體後傾向作用於哪一經絡上。臨床選方用藥上就是要考慮這些藥物特性來選藥配方,針對病患辨證的寒熱虛實,避免配方性味走向極端。部分中藥在中藥典籍中指出含有不同程度的毒性,用藥時要加倍慎重。

西藥化學分析能代替傳統中醫對藥性的認識嗎?

現代化學研究喜愛把單味中藥提煉研究其主要成分,分析成分的有效作用和毒副反應,然後在動物模型上做實驗評估成分對人體的影響。這樣的分析方法與中醫傳統用藥都是根據辨證論治,通過方劑君臣佐使的配伍來調整藥方的性能有很大差異。首先即使是單味藥,其成分亦不止一種,中藥在臨床上的應用甚少使用單味藥,而是通過方劑的配伍有機地結合多種中藥,經過高溫煎煮互相產生反應,其藥物成分的組合和產生的化學反應是非常複雜的,難以在實驗室模擬出來。況且中藥配方治病講求辨證論治,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即使配方完全相同,作用在不同個體上也可以出現截然不同的反應,所以單純用一種動物或細胞模型就斷定中藥單方或複方的效用和副反應,只是相當片面的分析。

中藥的稱量如何換算?

中藥的稱量有公制的克、公斤,也有錢、兩、斤等計算方式,且中國大陸公制與台灣常用的司馬制對斤和兩的換算又有分別。

中藥處方的劑量多以公制的克、公斤或錢、兩計算,以一斤等於十兩計的十進制公制換算,一錢相當於約三克,一兩相當於約三十克。

台灣常用的一斤為十六兩制,一斤相當於六零五克,一兩約等於三十八克

1斤 = 16两 = 600公克  所以1两 = 37.5公克   而1两=10錢

故1錢=3.75公克

如何煲中藥?「翻煲」會使藥材變燥嗎?

煲中藥的方法五花八門,普遍都沒有一致的共識,但我們也不需要為如何煲藥訂下硬性的教條,因為服用中藥是靈活的,除含有劇烈毒性的中藥外,其實對多數中藥而言都不需一定要規定怎樣煎藥才是最正確。在此列出一般中醫診所建議的煎藥方法。
1.)工具:瓦煲、紫砂煲最好,不鏽鋼煲其次,不建議用鐵煲、銅煲或其他金屬器具。燃料沒有一定的限制,水盡量用自來水,蒸餾水、礦泉水亦可,但盡量不用煮過的熱開水。
2.)浸藥:一般浸十至十五分鐘便可,來源乾淨的藥可以不浸,直接煎煮。浸藥的水可以用來煎藥,不需換水。
3.)加水:一般不指明要用多少碗水煎藥,因為碗有大小之別,藥也有不同的體積,加水量只要浸過以手按壓鍋中藥物的藥面就行(如擔心過煎者可以浸過手指為參考),太少水浸不過影響藥效,太多水則藥茶變稀或需要越長的煎煮時間,都是不建議的。
4.)火候和時間:維持大火直至煮沸(武火),煮沸後調至中火或慢火(文火),補益藥宜調至文火後再煎三十至四十五分鐘,解表和升散藥宜調至文火後再煎十至十五分鐘,含名貴補益中藥的藥茶(如人參)文火煎煮時間可達六十至九十分鐘。煎藥過程中應隨機應變調整水量和火候,避免過煎,煎焦了的藥渣不可加水再用,如倒出來的藥茶太多,可再倒入鍋中再煎。
5.)特殊煎煮法:先煎-應先煎藥物三十分鐘,如有特別指示則按指定的時間先煎,先放入先煎藥,加多點水先煎,時間到後再放入其他藥物,不需換水,適當時可加水。後下-文火煎藥最後五至十分鐘加入後下藥同煎。包煎-用布袋包褢先煎藥後與餘藥同煎。烊化-先把藥材放入碗內加水,隔水蒸煮,邊煮邊攪拌直至融化,兌入藥茶中服用。另燉-與其他中藥分開另煎,用時混合。沖服-直接倒進煎好之藥茶內服用。
6.)翻煎:感冒解表藥不宜翻煎,其他藥方都適合翻煎,特別是補益藥,只要不過煎至焦了藥材就不會太燥。翻煎時加水略比第一煎少,按第一次煎法煎服,為使藥效均勻可把第一煎與翻煎的藥茶混合,再分開兩杯飲用。

如何服中藥?

中醫典籍上說:「病在上者,先食而後藥;病在下者,先藥而後食。」病位在腰以上的(如頭痛、胃痛),多飯後服藥,病在腰以下的(如便秘、腿痛),多飯前服藥。但規定不是絕對,有時醫師會囑咐病人飯前服藥以增加藥物的吸收和作用,也會吩咐病人飯後服藥以減低對胃腸道的刺激,即使把飯前服的藥放在飯後或相反也不會有嚴重的不良反應,如無條件按指示服藥,可按情況機動調整。至於服藥的次數按病情而定,一般建議每天服用一劑,分兩次早晚服,兩次服藥之間最少相隔四小時,中藥和西藥相隔最少兩小時分服避免衝突。屬急性病或病情較重者,服藥次數可相應增加至四、五次,如一次服用一整杯中藥後腸胃不適,可把中藥茶攤分少量多次徐徐飲用,大部分中藥宜溫服不宜冷服。屬長期病者需鞏固療效,可每天服用一次。能夠不用甜食佐藥的,則應不用,特別是調理胃腸的藥和感冒藥,甜食容易助濕生痰,不利康復。

小孩子如何服中藥?

小孩子也可以服中藥,三歲以下的孩子,按成人量的三分之一給藥(80-100ml),四歲至七歲的孩子按半量給藥(120-150ml),超過八歲的按成人量服藥(250-300ml)。每次宜分小量餵服,盡量飯後服藥,如小孩抗拒服藥,可在藥茶中加入少量白蜜佐用,或混合在牛奶中服用,不適宜強行灌藥。

服中藥一般要服多少劑藥會開始見效?

中醫療法給人的印象總是慢,由於過往中醫質素參差,故意拖延病程的手段時有發生,加上中藥茶的口感不好,煎煮麻煩費時,所以不少病人都懷疑到底是否有需要長期服藥。其實一個病需要多長時間才能治好是沒有辦法預測的,有些急性病痊癒較快,有些慢性病康復進度漫長,更有些病症只能改善症狀和感覺,不能完全根治,藥物的因素以外,其他因素像病人的體質、情緒、飲食也可以影響療效。中醫說「中病即止」,袪邪到了一定程度便要等待正氣的回復,除非是病情特殊,一般都無需長期服用中藥和保健品,只要病人症狀有了一定改善,自我感覺基本漸趨正常,便可停藥,自我調節飲食生活以善後。

忘記了服一兩次中藥,應如何是好?

中藥的服藥時間相對西藥有彈性,假如中藥茶需要一天服用兩次,如果臨時忘記服用一次中藥,只要距離下一次服藥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是可以即時補回的。要是兩次服藥時間相隔太近,一次過喝下大量液體中藥茶有機會引進腹脹不適。如當天全天忘記服用中藥,第二次則應按照平常的情況繼續服藥,不必一天服用兩天的分量,否則就會過量服藥。

服中藥要戒口嗎?

服中藥期間一般主張清淡飲食,注意飲食定時定量,合理配搭食物的種類,不偏食,減少進食刺激性、過分辛熱和寒涼的食物,少吸煙喝酒,控制甜食和肥膩食物的攝入。多吃五穀和蔬果和容易消化的食物,確保身體獲得足夠的養分。其實飲食均衡在日常養生保健也起重要作用,不過在患病時更應多加注意。某些疾病有特殊的戒口:1.)患熱性疾病者少吃溫熱食物;患寒性疾病者應少吃寒涼生冷之品。2.)脾胃運化功能欠佳者,少吃甜食和肥膩食物和滋陰藥材。3.)外感初起少吃酸性食物,也忌吃燥熱食物。4.)病後不宜大量進食,應堅持清淡飲食,多喝水。5.)水腫病者應低鹽飲食;消渴病者應低糖飲食;癭病患者應少吃海產食物。

甚麼是「發物」?

「發物」具有共同特性,即生長迅速,易於變化,以升散為傾向的一簇食物。豆類、竹筍、蛋、蝦蟹等都是「發物」的代表。中醫認為進食「發物」能夠加快進行性疾病的發展,不利康復,如進食竹筍能使疤痕增生減慢復原,皮膚出疹者進食蛋類會使病情加重等。所以急性的皮膚出疹性疾病,傷口的康復期也是禁忌進食「發物」的,此外在患上急性病時也應避免進食此類食品。現代醫學認為「發物」多屬容易引起身體產生過敏反應的物質。


中草藥與顆粒劑的分別

煎煮中草藥是中醫的傳統劑型,煎服法的自由度和靈活度較大,因此部分中藥的藥效也得到更佳的發揮,而且大部分病人都覺得煎煮中草藥的口感較好。不過傳統煎藥不方便、煎藥費時,甚至有人不諳煎藥,害怕煎藥時藥味蔓延一室,所以借助現代科技,出現了一些免煎沖劑。免煎沖劑的好處是方便,只需熱水沖服即成,不需煎藥,適合欠缺煎藥條件的患者,而且藥粉的質量較易控制,比起在藥店配藥有機會配到不同檔次的中藥材,藥粉的質量相對穩定。但沖劑沒有先煎、後下的概念,不同廠牌的沖劑製造方法不同,也會影響療效。不過由於免煎沖劑的出現只有很短的時間,與歷史悠久的傳統煎藥難以對比療效,可能需要更多時間觀察方可總結。

如何選購中成藥?

選購中成藥,要注意以下各點:
1.)藥物不是糖果,不能道聽途說隨便在街上買藥服用,服藥應按照身體的需要,「平安藥」、「保健藥」不一定有需要服食,售價越昂貴、包裝越精美的藥未必越好,中藥副作用少,但不表示絕對安全,服藥前應徵詢醫師的意見。
2.)要到有信譽的藥店購藥,特別是在內地選購藥物,沒有內地註冊批號或香港註冊編號的不要買,號碼會清晰印在藥物的內外包裝上,另外藥物包裝或說明書上應清楚列明藥物所含的主要成分,一些家庭式制作的成藥在質量上是沒有監管的。
3.)小心看清藥物的名稱、生產藥廠和其他資料,很多中成藥名稱和包裝也相近,容易買錯,部分偽劣商品更從中混水摸魚,大家買藥一定要認稱商標和防偽特徵。

如何存放中藥?中藥材可存放多久?

存放中藥,需要注意環境乾爽,避免受潮,受潮後則容易發霉和長蟲。把藥材放於陽光下曬乾以去掉濕氣,或使用吸濕裝置,是理想的除濕方法。但放在太陽下暴曬不能解決中藥材因發霉和長蟲而出現的變質問題,,已發霉或長蟲的藥材不得再用。一般建議用保鮮盒或密實袋分門別類的分開盛載每種中藥,某些中藥特別容易變壞,必須與其他中藥分開存放,中藥適宜放入雪櫃不宜放入冰格,質地較韌的中藥不宜長期雪藏,否則會因失去水分而變脆。如中藥妥善存放,一般可放一至兩年,部分中藥甚至可放更久時間,經炮製的藥物有效期較未炮製的原藥材短,但並非每種中藥也是放得越久藥效越好。

中藥、西藥並用有甚麼地方需要注意?

病人應坦誠告訴診症的中醫或西醫自已正在服食甚麼藥物和接受甚麼治療,由他們的專業角度來評估兩種藥物的兼容性。理論上病人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同時選擇用中醫和西醫的治療方法是沒有問題的,在國內的住院和門診系統內也包含中西醫結合的元素,中醫和西醫一併用來治病已經實行了數十年,已經有足夠的經驗證明中藥和西藥只要安全應用並不衝突。中醫和西醫也不是對著幹的排斥關係,而是協同提高患者的療效,促進更佳的康復,因此病人在接受西藥治療期間服用中藥,或在中藥治療期間服用西藥都是可以的。不過要注意中西藥不能混在一起一併服用,服用兩者之間應相隔最少2小時,如本身服用西藥或現正或將會接受西醫治療(如手術、化療、電療),請與中西醫師交流,相謀對策,他們會給你建議和安排一個合適的方案,這樣用藥安全性便能大大提高。

長期服中藥對身體有害嗎?

中藥藥性雖然比較溫和,但畢竟這是藥物,對身體是一種外來的刺激。一般中藥藥性平和,如適當配方,在醫師指導下服藥,中藥湯劑是可以安全地持續服用的。至於中成藥,如果是經過驗證後證實不含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者,均可以持續服用。一些藥性猛烈,或含有毒性的藥物,只宜短暫服用,中病即止,長期使用動物藥、瀉藥或含有毒性的中藥,藥物在血液中的濃度過大,則容易出現不良反應。雖然說很多中藥或成藥可以持續服用,但並不代表可以濫用,所有用藥必須根據醫囑,而且需要定期覆診觀察。

報導常說有人服用中藥後引起肝衰竭、腎衰竭,到底是甚麼回事?

在媒體上的確不時出現服中藥後出現不良反應的案例,嚴重的有中毒、過敏反應、肝衰竭、腎衰竭,甚至死亡。不能不承認有些中藥帶有嚴重的毒性,部分醫師質素參差,處方時疏忽用藥,會引起病人服藥後出現嚴重反應。因此正確來說,當有需要使用這些藥物時,醫師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嚴格確定藥物的適應症、禁忌症和觀察病人服藥後的反應,毒性中藥只宜短暫服用,只要小心利用有時有毒中藥也是藥效很好的藥品,如果用得不當則相當平和的中藥也可以出事,所以面對有毒中藥,積極的做法是警惕而不是絕對禁止使用。除了醫師處方的因素外,藥物的質素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藥物的培植採集環境不良,炮制處理不規範或過程中受到污染,也可令中藥藥性改變或摻雜了有毒成分,病人服了這些中藥則易生不良反應。因此買藥應到有信譽之藥行,不買來歷不明、標榜異效的藥材,大藥行其來貨、質量檢定都有完善的規限,藥材的質素便可獲保證,即使發現問題亦可盡快作出應變。還有病人服藥的習慣不當也可造成不良反應事件,部分病人為節省診金不去求診便長期服用單一藥方,或者隨便服藥,自行混合不同醫生處方的中藥與西藥,結果出現沖突或服藥過量造成中毒。其實市民是完全可以與中醫師合作把藥物的副反應好好控制,這樣中毒的個案便可大大減少。

兩個人同時感冒,症狀相同,可以飲用同一劑中藥嗎?

不可以,因為即使兩個人的感冒症狀相同,但不同體質、年齡等具體用藥也有不同,例如同時是口乾的病人,一個想喝涼水,喝後則不渴,和另一個病人雖然是口乾,但只希望沾水而不欲把水吞嚥,其治法是完全不同的。這些分別往往是十分微小的變化,需要仔細觀察,所以服用藥物之前應先徵詢醫師的意見,不要以為患同一種病便可服同一種藥,特別是中醫有「同病異治」的觀點,即相同的病名,治法各不相同。

中藥方藥味越多、分量越重越好嗎?

很多人迷信「大方」,覺得藥味多、分量重的藥效果一定比藥味少、分量輕的要好,總覺得如果藥茶包裝太小是治不好病,於是藥商趁機開大方、用貴藥,賺取豐厚的藥費,病人也樂意接受。其實用藥不在乎多少,最重要是藥效,診治需要按照病情的輕重緩急來用藥,正如一個飢餓的人也只能吃下一碗飯,強行吃太多只會吃不消一樣,藥味太多,關係太雜亂,藥物的功效和反應便很難控制,脾胃負擔不了,最後苦了患者。愈重的病不代表一定要用愈多藥味的藥方,辨證一矢中的,則少至三數味藥物的藥方也能妙手回春,胡亂開出處方,把百子櫃裡的藥物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一定要把藥物堆砌得很多的方子,有時候連方中的君臣佐使也弄得胡裡胡塗,這根本是違背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神。

中醫有外用藥嗎?煎過外用藥的藥煲還能再煎內服藥嗎?

中醫除了一般人熟知的「喝苦茶」外,其實早在數千年前已有外用藥的劑型,最初外用藥多數是用於骨傷科,之後外用藥的應用範圍不斷擴大,現在很多病種都可以應用外用藥,外用藥的劑型也起了很大變化,發展出洗劑、酊劑、藥膏、藥貼、膏藥、栓劑等不同的劑型。如果外用煎藥中不含劇毒中藥,一般煎過外用藥的藥煲是可以再用作煎煮內服藥,只要把藥煲徹底清淨便可。如含有劇毒藥,則宜內外服藥分別用不同容器煎煮,不可混淆,如對藥物的藥性有疑問可向處方的中醫師請教。

為何很多時服中藥後也會不斷放屁?

假如是在莊重的場合或在擁擠的辦公室不斷放屁,對當事人來說是十分尷尬的事,不少人經常告訴醫師服了中藥後結果常常放屁,十分難堪。其實不少中藥配方中都有「行氣」的藥物,現代藥理研究指出具備中藥藥性「行氣」的中藥部分可以促進腸道蠕動,中醫也認識到行氣法能使體內氣血運行舒暢,能夠消除積滯,令其餘藥物的功效進一步發揮。與其把積存在身體內的鬱滯繼續留在體內,中醫主張透過行氣把這些不適釋放出來,於是服藥後患者可能會增加放屁,雖然有點失儀,但總比雍塞在體內要好,希望患者們能夠諒解。

arrow
arrow

    安馬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