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小孩的"白袍恐懼症"?

1.不要用醫生或看病來恐嚇小孩:
醫界一直致力於「友善醫療」,但在此同時,卻有一些家長的訊息沒有進步,還停留在早時威權式的醫生時代。例如常在診間裡聽到大人威嚇小孩說:「你再不乖,叫醫生給你打針!」「你不聽話,就把你留在醫院,不帶你回家喔!」大人們用這種拐、騙、脅迫的方式,逼小病人就範,這樣會讓孩子從小就怕醫院、討厭醫院,更容易出現「白袍恐懼症」,這樣的大人們實在需要好好反省!


2.平時可以跟孩子玩扮演醫生、護士與病人看病就診的遊戲:
例如買玩具聽診器及玩具注射針筒,讓孩子從遊戲當中了解醫生、護士的工作,進而漸漸去除對醫生、護士的恐懼。


3.分享與閱讀有關看病的繪本:
從故事及圖畫中,讓孩子熟悉看病的過程與目的,下次萬一需要看病時,就會比較有心理準備。


4.挑選適合的醫生:
醫師表示,醫術及醫德當然是最重要的選項,但跟醫生是否有良好的互動,以及醫生是否有靈巧的看病技巧,會讓病童舒服許多。曾俊睿醫師舉例說明,先從寶寶比較不怕的「聽診」開始,至於比較會讓寶寶哭的眼、口、鼻子等檢查,則最後再進行,以溫柔但快速、準確的方式,寶寶比較不會難受;另外,以壓舌板壓舌頭常會讓寶寶想吐而哭鬧,曾俊睿醫師的經驗是將壓舌板放在舌頭中段再帶出,這樣就不會讓病人想吐了!所以這些看病的技巧,家長都可以列為選擇醫生的參考。

檢查幼兒視力

孩子到了三、四歲,一般都能教會他們「比」視力表,父母可以自己畫個類似視力表上的E字或C字,將其缺口,作上下左右變換,指引幼童練習作正確方向的比示,然後就可以至醫院或自己利用視力表來測視力。
 習慣上我們測單眼視力時,一般先測右眼,再測左眼,先記錄右眼,再記錄左眼。一般而言,幼兒比較會比出「上」、「下」或「左」、「右」方向的手勢,應儘量不用斜向缺口,免得幼兒比不出來。

因考慮幼童的成熟度,測試的合格標準訂為六歲:0.8、五歲:0.7、四歲:0.6 ,至於三歲的幼童在測試上更困難,許多正常兒童無法比到 0.5。若兩眼視力檢測在視力表上相差兩格以上,例如:右眼 0.8、左眼0.6,則父母也應特別注意。

  對更小的幼兒,可用遮眼法觀察幼兒的反應。如將幼兒的一眼遮住,幼兒會嘗試將頭轉開,表現得很不高興或嚎啕大哭,則表示另一眼可能有問題。至於出生的嬰兒,在二至三月後,能力可以觀察測量其對移動目標(如媽媽的臉)有無穩定的固視及追蹤能力。
  除了測視力外,對於立體感的檢查,也應是必做的項目(以便將來長大做個「有立體感」的人)。一般的立體測試圖比視力表有趣,大部分三、四歲以上的幼童均可現學現會,只要肯合作,即可受檢。
  立體圖檢查主要是確定兩眼共同視機能,亦可避免測試單眼視力時,另眼偷看的弊病,內斜視(鬥雞眼)常併有弱視,這是視力發育障礙的重要原因,而亂點立體圖能有效地檢出立體感不良的兒童,可及早發現斜弱視或其他視覺障礙的問題,早其轉介至眼科專科醫師處做進一步的診療,避免耽誤矯治的時機。

 

您曾仔細看過小朋友從學校帶回來的視力檢查單嗎?是否會對單上的數字感到疑惑?其實,那些數字只是結果,若是低於0.8,有可能是近視、遠視或散光、弱視等原因所造成,務必要尋求眼科醫師來寶貝孩子的靈魂之窗。

小學甚至幼稚園都會在開學後為學童做視力檢查。雖然檢查出來的視力在0.8以上也不見得是正常,但通常在0.8以下就需要特別注意,宜儘速就醫找出問題所在。

 

幼兒的視力檢查,除了在學校比視力以外,還有電腦驗光甚至是亂點立體圖的測試和眼底檢查,以早期發現斜視、眼球震顫或視網膜異常。最好再點上睫狀肌麻痺劑後,檢查是否有遠視、近視、散光或其他屈光異常。

 

診間常見家長對弱視感到迷惑。它是指戴上正確眼鏡後還是無法看到視力表上0.6的缺口方向,例如近視1000度的人沒戴眼鏡看不到不算弱視,戴上1000度的眼鏡後還是看不到才叫弱視。

 

遠視或散光容易造成弱視,必須配戴度數充足的鏡片矯正,才能刺激視力發育。如果兩眼度數差異很大、造成視力發育不平衡,除了戴上眼鏡還要加用遮眼治療(截強)與弱視訓練(補弱)。

 

單眼弱視的矯正比雙眼困難,因為小朋友是被要求訓練使用視力較差的眼睛。如果家長能早期發現、走出「戴眼鏡不好、能不戴就不戴」的迷思,請老師一起鼓勵小朋友整天戴眼鏡遮眼睛,最好持續到10歲左右,治療效果是很好的。臨床上可以看到七、八百度遠視並有四、五百度散光的小朋友半年內從0.2迅速進步到1.0。

 

多吃蔬果、多到戶外運動、少看電視電腦、讓眼睛有充足的休息與營養等,都是很好的視力保健方法。如果近視,要配合使用長短效睫狀肌麻痺劑,並注意防紫外線與適當配戴眼鏡,可以減緩近視增加的速度。家長可以在小孩滿3歲時教導比視力表、分辨立體圖形狀,如果發現異常,儘速帶小朋友找眼科醫師診治。

 

arrow
arrow

    安馬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