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壓形成取決於5個因素:大血管彈性、心臟收縮、血液本身、血液的粘稠度、外部阻力。
心臟收縮形成收縮壓,大動脈回縮形成舒張壓。一個人單純收縮壓高舒張壓低,說明大動脈彈性低,動脈已經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它比收縮壓和舒張壓都高的高血壓患者還要厲害。收縮壓高的人大多是老年人。發現收縮壓高,就要考慮是否有心血管疾病。
舒張壓就是當人的心臟舒張時,動脈血管彈性回縮時,產生的壓力稱為舒張壓,又叫低壓。成人正常的舒張壓為<90mmHg(12kpa) , 血壓的單位為千帕,1千帕=mmHg。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成人舒張壓≥95mmHg(12.6kPa)時,即可確診為高血壓。介於二者之間者,稱為臨界高血壓。不少青中年人,由於工作勞累壓力大,活動偏少;測血壓收縮壓正常,舒張壓高於90毫米汞柱,有時脈壓差很近,如:130/110毫米汞柱,病人主觀感覺頭暈、胸悶不適。這是由於交感神經活性增高,周圍血管阻力增高所致。是高血壓病的早期階段。對單純舒張期高血壓仍不容忽視,因為隨著病程延長,單純舒張期高血壓可以轉變為經典性高血壓。甚至向單純收縮期高血壓發展。如果不及時治療,隨著年齡老化,預後就較差。因此在早期進行治療,包括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可先在早期進行非藥物治療。高血壓的低壓高,在臨床上是個難題。高血壓患者也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高壓升高大部分人能夠降下來,一旦低壓升高服藥很難降下來。因此及時治療就顯得非常重要
影響低壓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有兩個1.心跳頻率改變時對低壓有較大影響。心率增快,舒張期偏短在較短時間內通過小動脈流向外周的血液也較少,因而心舒期末在主動脈中存流的血量增多,導致低壓高。2.動脈管壁的彈性對低壓也有影響。老年時,血管膠原纖維增生逐漸取代平滑肌與彈性纖維,再加之動脈粥樣硬化,血管壁彈性減少,使回心血量減少,在心舒末期存留在主動脈中血量增多,低壓就會升高。
收縮壓就是當人的心臟收縮時,動脈內的壓力最高,此時內壁的壓力稱為收縮壓,亦稱高壓。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規定,成人收縮壓≥140mmHg()舒張壓≥90mmHg時即可確診為高血壓。收縮壓≤120mmHg稱為理想血壓,收縮壓≤130mmHg稱為正常血壓,介於130140之間者,稱為臨界高血壓。血壓的單位為千帕,1千帕=0.133mmHg。收縮壓在臨床上意義很大有一種高血壓稱為收縮壓偏高症就是指舒張壓正常而收縮壓增高在高血壓各種類型中,收縮壓增高最常見而且更難控制。臨床觀察發現隨著年齡增長而表現的單純收縮壓增高更易發生中風和冠脈急性事件因此在臨床上醫生會更關注病人的收縮壓
高血壓的症狀很多,如頭痛、頭暈、乏力、失眠多夢、憋氣、易激動、胸悶、腰酸腿軟等,不論是收縮壓高還是舒張壓高,不論是原發型的還是繼發型的,只要血壓增高都有這些症狀這些症狀分三個類型:一是這些症狀全部都有,一是什麼症狀都沒有,血壓卻很高。大部分人血壓高且有部分症狀。高血壓治療的依據是,根據測量的血壓資料。血壓很高,沒有症狀也要治療。要定期測量血壓,不要等到有了症狀才去檢查。一年最起碼要查兩次血壓。屬於高血壓邊緣的人,要多查幾次。
對於高血壓病的治療,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方案是利尿劑加鈣拮抗劑。這兩類藥物是治療收縮期高血壓的必用藥。臨床使用時必須用其中一種,尤其是長效鈣拮抗劑除了直接降低收縮期高血壓以外,還有一個優點:血壓低的時候不降,而且還是治療心血管病的藥物,沒有副作用。
收縮高血壓
隨著年齡逐漸增加,收縮壓也有逐漸上升的趨勢。此外長期的高血壓﹑糖尿病﹑血管硬化造成主動脈失去彈性﹑主動脈瓣膜病變﹑其他器官的病變(腦部或腎臟),致使收縮壓更形上升,可以導致心臟負荷加重和血管病變的加速,最後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加速地上升。一般成年人的高血壓常有收縮壓和舒張壓同時上升的現象,但發生在老年人身上的血壓上升,其收縮壓可能明顯地升高,但是舒張壓卻遠低於90毫米汞柱,而對於健康的威脅卻絕不下於前者。無論冠心病﹑腦中風﹑或心臟衰竭的死亡率,相較於不同的對照組,皆有兩倍以上的增加。傳統上原發性高血壓發生於三十歲到五十歲的年齡,當血壓偏高之時,器官的結構仍然正常,器官的功能亦無異常,一切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總在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方逐漸明顯。但是好發於老年人的收縮高血壓,卻可能象徵心血管系統早已潛伏的病變,若無有效的治療,其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可能在數年之內即可出現。
面對這個問題,須要醫師的協助。治療的重點也不侷限於降壓藥物的使用。必須對身體施以必要的檢查,尤其是循環系統。威脅老年人的健康問題也不只是血壓一項而已,其他器官的功能不只影響原本降壓治療的安全性,更有可能改變整個治療的方向。所以治療後的定期追蹤是絕對必要的。無論如何,與醫師的良好配合仍然是一切治療成功的重要基礎。
過去針對收縮壓高於 160毫米汞柱的患者進行前瞻性的治療研究顯示,若以降壓藥物施以溫和的(例如持續收縮壓下降1020毫米汞柱)長期(23)血壓控制,對於冠心病的發病率有相對風險百分之二十以上的下降,對於腦中風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更可達到百分之四十以上。如此恢宏的效果尚未包括飲食調整﹑體重控制﹑戒菸﹑降低膽固醇等等治療帶來的更佳療效,所以整體的治療效果仍然相當良好。
最後必須強調:一﹑高血壓的診斷必須仰賴重覆的精準測量和對血壓的豐富的判讀經驗;二﹑老年人的血壓控制機轉可能有更廣泛的問題,血壓的波動範圍可能更大,藥物治療的使用與監測也較為複雜﹔三﹑全面的積極治療(並非只靠降壓藥物)總能達到更好的效果和較低的副作用。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最新血壓標準,收縮壓低於120mmHg以及舒張壓低於80mmHg叫做血壓正常。收縮壓在120~140mmHg或舒張壓在80~90mmHg屬於高血壓前期。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即稱為高血壓。
 
專家們提出一個新觀點,除了高血壓是中風的重要危險因子,低血壓也與中風攸戚相關。
 
胡漢華主任解釋,血管硬化與舒張壓有關,因此早期認為舒張壓過高很危險,後來經過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舒張壓正常、收縮壓高,更危險。
 
現在則有了更新的發現,收縮壓與舒張壓之間的落差愈大,中風的機率愈高。舉例來說,160/60(收縮壓/舒張壓)比160/80中風的風險更高,這兩個數值拉距愈寬,代表大動脈硬化更嚴重。
 
當血管硬化、彈性差,血流從心臟沖出來時,血管舒張或收縮就無法緩衝,好比水泥牆,硬梆梆,血流沖出的作用力大,反作用力也大,造成收縮壓偏高,舒張壓偏低。也因此當這兩個數值落差愈大,代表大血管硬化程度愈厲害。
血壓是維持生理情境所需的血流壓力狀態,所以一個人不會永遠同樣的血壓,而是在某個範圍內擺動,當大於一定程度時,即使沒感覺不舒服,卻已經對器官組織造成殺傷力,這也是我們要避免高血壓的原因 。
arrow
arrow

    安馬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